净空法师:五根略说

学佛,净空法师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进根。念正道及诸助道善法,更无他念,名念根。摄心在正道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名定根。为正道及诸助道善法,观于苦等四谛,名慧根。’

  这是三十七道品里的第四科。“根”有两个意思,都是从比喻上来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是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长,继续不断成长的意思,在古德批注就是有能够保持的意思。能生长,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条,就是“信、进、念、定、慧”。下面讲“五力”,名称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后才有力。力是长成它就产生力量,没有长成的时候我们称作根。这五种非常重要,佛在《弥陀经》里面告诉我们,西方世界的人,无论从哪个世界去往生的,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品位,从下下品到上上品,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够缺少。那边要修学这个法门,可见这个法门是非常的深广。

  “信”,大师跟我们说得很简单,也很清楚,这是指示我们的原则,“信正道及助道法”。这个地方就是邪正的问题了,怎样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为我们说了许多的经论法门,可以说都是正道,都是正确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人。就好像我们到这个药店,你看到几百种、几千种的药物,我们都可以说那是良药。可是这些药不见得适合于我们用,用对了症,那就药到病除,这病马上就好了。如果这个药用错,不但这个病不能好,可能还要加重。这个常识我们懂。药,统统是良药,佛法皆是正法,我们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根性,我们害病的人,佛的药方,药太多太多了,绝对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吃的,不是的;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们统统都要学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们,“选择法门,一门深入”,这个就对了。至于广学多闻,那是为别人的事情,不是为自己。好像这个药治自己的病,只选择几种。可是你要想做一个大夫,做一个医生,要医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样样都要懂,样样都要内行。你开出处方是给别人吃的,不是给自己吃的,这些都必须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门深入,我要帮助别人,那要观机,为他抉择法门,这是首先我们要明了的。

  以净宗来说,这是单一修净土,求生弥陀净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愿、持名”。蕅益大师在本经特别为我们提示的信、愿、持名,这是正道。三经,或者是净土五经一论当中,教给我们许多断恶修善的方法,譬如《观经》讲的“三福”,那都是属于助道,就是此地讲的“助道法”。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一心不乱,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这些都是属于助道法。我们对于这些能够深信不疑,你这个信就有根了。如果我们对于这个法门虽然听到见到,生欢喜心,还没有下定决心要专修这个法门,我们这个信就没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认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于还修学其它的一些法门。像一般我们常常听到的“禅净双修”;或者是“密净双修”,又学密又念佛;还有“密净禅三修”,这些不能说他没有信,他这个信没有根,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看得出来。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没有根它就不起作用。

  因为信有根,就带起了“精进”。信有根,他真信!真信,他一定真修,精进就是真修。诸位要记住这个名词,“进”是进步,没有后退,“精”是精纯,可见得他这个求进步是纯一、专进。在大乘佛法里面,凡是这样的态度去修学,几乎没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纵然他很努力,很好学,很勤奋,这是进,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说他不专,他是杂进,他学得很杂,学得很多,学得很乱,这样力量就分散掉了。无论他怎样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乱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这一点我们也要特别注意。说实在的话,信、进之没有根,如果我们追溯它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条的基础。五根是从前面三科基础奠定下来的,没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础,哪里会有根?因此我们要很冷静细心的去反省,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乱,要想真正达到身心清净,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细细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认真去学习,从这个地方扎根,然后自然就能够“勤求不息”。“勤”是勤奋,“求”是求学;会不疲倦,不懈怠。因为他在学习当中能得欢喜,法喜充满,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厌了。他学习时能提起精神,对于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够勇猛精进,这个叫做“精进根”。

  “念根”,“念正道及诸助道法”,到完全没有杂念,这个念才叫做有根。我们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念佛的教诲,念佛的教诲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时中常常念这个名号,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还有其它杂念掺杂在里面,我们这个念就没有力。必须其它闲杂的妄念统统都没有了,这个念就有力量,就产生力量。产生力量,当然就有感应道交。境界,我们一般讲,年年不同,月月不同,这境界不一样,境界是愈来愈好。你要问,到底什么境界?我们简单笼统说一说,烦恼少了,妄念少了,这个心一天比一天清净,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这就是相应的境界。这是自己能够感触得到的。即使读经,以这个例子来说,从前念这个经含糊笼统,不甚明了,现在比从前明白多了,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们虽然常念一部经,年年月月对这个经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是相同的,这个念久就会念烦了,念厌了,还有什么好念的,没有意思!愈念愈发现里面的意思愈不一样,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这一部经,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无量劫中你念不厌的,念不倦的。为什么?它有无量义,无量的奥秘,无量的法味,让你细细去品尝。你功夫愈深,你发觉的愈深,你体会的愈广。经亦如是,蕅益大师的《要解》意思亦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议!不像现代人所写的文章,看一遍之后决定不想去看第二遍。为什么?那个味道没有了,一尝就完了,没有这么深、这么浓厚。所以我们这个念有了根,就尝到法味,这是很重要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