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何为三皈依(4)

第一、不忘本。佛陀是我们最初的老师,是佛陀教育的创办人,我们为了纪念佛陀,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供养佛像。 第二、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所迷惑,虽然佛教我们觉而不迷,可是六根接触六尘境
第一、不忘本。佛陀是我们最初的老师,是佛陀教育的创办人,我们为了纪念佛陀,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供养佛像。

    第二、见贤思齐。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被烦恼习气所迷惑,虽然佛教我们觉而不迷,可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往往不知不觉就迷惑颠倒。谁能一天到晚提示我们?果真有一人常常提醒我们,时间久了我们也会感到厌烦,甚至于反抗。所以不如供养一尊佛菩萨的形像。无论是雕塑、彩画的形象,用意都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学佛:佛是觉而不迷,我也要和他一样,对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物,要明了、觉悟,不应迷惑颠倒。故知,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意义非常深刻而美好,决定不是迷信。

  ◎住持法宝

    住持「法宝」即是指经典。住持三宝中,以法宝为最重要。因为我们供养佛菩萨的形像,形像不会说话,只能教我们见贤思齐。我们心中有疑惑,佛像不能替我们解决;我们有许多不了解的事理,也无法向它请教。所以「法宝」是佛灭度后,三宝中的核心。我们修学依赖的标准是经典。经典是佛当年在世,对一切众生讲学的教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教科书。释迦牟尼佛教学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无一日间断,无一日休息,所以整套教材整理记录下来,确实非常丰富,足以超过现代的一所大学。

    在中国,佛经有十几万卷之多,古人叹为「浩如烟海」,不知从何下手。因为佛陀当年在世并没有办学校,也没有按照学生的程度来教学,而是随缘、随机的教学;有人请教,佛即为他讲说,解决他的疑难困惑。这些听众,有些程度很深,有些程度非常浅,因此佛所说的内容也浅深不一。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隋唐时有许多高僧大德将这些经典重新整理,依照内容的性质、浅深次第(就像我们现在编教科书,依照课程的标准),编辑成为中国所谓的《大藏经》。

    中国佛法在教学方式上,形成了十大宗派。佛家常说「归元无二,方便多门」。宗派,好比在佛陀教育整套教材中,各各不同的部门、专科。在中国,小乘有两个宗派,大乘有八个宗派。然而一切经论,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选择依据的经论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均是修学觉、正、净,决定不违背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故云「法门平等,无二无别」。

    我们今日选择净土法门,专修净宗,但对其他宗派、其它法门应生尊重心,如果我们自赞毁他,则犯重戒。犯什么戒?谤佛、谤法、谤僧。因一切法门均佛所说,我们若加以毁谤,则是谤佛,毁谤经典(谤法);同时,自古以来依照那些法门修学成就的人非常之多,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我们毁谤这些圣贤僧,即是谤僧。毁谤三宝,无论自己本门的修行再好,因为罪业深重,也形成障碍,求生西方也很难顺利的见佛往生。这是必须警惕的。我们自己专一修学净宗,对一切宗派、一切法门应顶礼、恭敬、赞叹,决定不可毁谤。

  ◎住持僧宝

    皈依僧,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众。我们见到出家众,不需分别这位出家众戒律清净,或不守清规。这样的分别,对我们自己决定没有利益。见到出家众的形相、听说出家众,应立刻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是否做到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如此才能获得「皈依僧宝」的殊胜利益。应知,若无出家众,则无人提醒我们「净而不染」。由此可知,出家众对我们的功德利益太大了。何况佛灭度后,佛法需靠出家众承传,使命责任非常重大。

    由上而知,对住持三宝,我们应尊敬、护持,佛法才能发扬光大,佛陀教育才不至于衰灭。这是真正的皈依。

 

【皈依须知】

    法师传授三皈,是把佛陀修学最高指导的纲领传授给我们,从今而后我们即是三宝弟子。应知,我们是皈依三宝;而不是皈依某人、某位法师。在晚近,可说自明朝末年即有此现象,此等流弊也有五百年了;如果接受皈依者误会,认为我是皈依某位法师;法师本身也搞错了,认为某居士、某达官贵人是我的皈依徒弟;这种错误观念,造成法师各自脱离僧团,寺院各自独立;如此,则非十方道场,不是一个团结、和睦、圆融的团体。对整体佛法的弘传与修学,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严重的破坏。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