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何为三皈依

净空法师,三皈依

【何谓三皈】

    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弟子,佛陀的学生。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第一、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

 

【自性三宝】

    《六祖坛经》云: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性佛宝

    「佛」是智慧、觉悟之意。「皈依佛」即是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依靠自性觉;换而言之,「觉而不迷」即是皈依佛。

    何谓「觉」?何谓「迷」?佛在经典里所显示的,如《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皆是佛菩萨,他们所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等各种身分。这些善知识,同样穿衣、吃饭、上班、工作、应酬,看来似乎与我们并无差别。实际上,确实大不相同。凡夫于生活、工作、应酬中,日日生烦恼;佛菩萨于生活、工作、应酬中,心地清净,日日生智慧;此即凡圣迥然不同之处。

    正如惠能大师至黄梅参礼五祖时所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读到这一句话,感触很深。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心中常生烦恼。觉者的智慧如何生起?凡夫的烦恼从何而来?佛于《华严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故知,烦恼是从妄想、分别、执着而生。我们穿衣、吃饭有妄想、分别、执着;每一天上班工作也有妄想、分别、执着;待人接物还是有妄想、执着;在境缘中生烦恼、生七情五欲、生贪、瞋、痴、慢,烦恼永远不断。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轮回心,六道轮回由此造成。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应酬,造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即是「迷」,迷惑颠倒。

    发心学佛,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自性觉」是佛心、菩萨心、菩萨行,能超越世出世间。「佛心」是什么?轮回心反过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即是佛心。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的生活是菩萨行,每天上班工作也是菩萨行,日日应酬不断还是菩萨行。「觉、迷」的关键就在此地,「凡、圣」不同之处亦不离此;最重要者,即是转念头。

    「真心离念」。「念」是妄想、妄念。真心是清净心,无有妄想、妄念。以清净心生活,生活清净;清净心工作,工作清净;清净心应酬,应酬清净,无一不清净。心清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国土净。故知「回头」,从何处回头?从观念上回头。

    也许有同学说,「如果不想,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我的工作需要思考。」没错,当我们工作时需要思考,则尽管思考;工作放下时,则不需再思考。若放下工作后再继续想,即是妄想。因此「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对本身工作范围之内的;工作范围之外,则不需再想它,与我不相干。如此,我们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少、妄想少,则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工作就会很顺利,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故能增长智能。我们也应学习惠能大师,「心中常生智能」。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