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26佛看众生均是佛,凡夫看佛亦是凡夫,一切法唯心所现,以凡夫的知见测佛的知见,都是错误的。我们如果看一切人等均是佛菩萨、大善知识,则我们自己的修行便已到了相当程度。 27学佛的人必须修到了一切法空,才能得大自在。破执著要从身外之物舍弃,进一步连内财都能舍,以自己的精神体力布施供养一切众生,常如此才能入无住的境界,分身遍十方法界得大自在。佛法了解得再透彻,若放不下也是表面文章,一点掺不了假。 28学佛的人对一切事知道得越少越好。多则分别心多;与一切人没有必要不必往来,保持自己的清净环境。 29“护持一切佛种”,先要护持自己的佛种,即在这一生当中定要成就。放得下没有不成就的,要彻底地放下,顺逆境都好,无不自在。放下与智慧有密切之关系,越能放下,越照得清楚。利他即护持他人的佛种,未悟者作其增上缘,已悟者助其成熟。 30诸佛正法之总纲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共同的法印,以清净心断恶修善,天天做,但心里一概不染;如越做越执著,烦恼越多,是未自净其意,与诸佛正教不相应。高级的佛法即在自净其意,心地清净即是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不为六尘所染。 31有人学佛以后半信半疑,还要找鬼神卜卦算命看相看风水,还要知道吉凶祸福,对佛菩萨没有信心。这样夹杂,何时可得一心,何时能得禅定?何时能开智慧?殊为渺茫。 32马祖说,“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直心,心无念头则平,起念即不平,常是永远保持着,即是道。 33因缘的定义是随缘不变,自然是不变不随缘,见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学的人依义不依语,文字依是言语,不要执著于文字上。方便语是不了义的,真实语是了义,以了义为体,以不了义为用,并不是不要不了义。如果在楞严会上明白用根不用识,确实能够入大乘圆初住菩萨的地位。禅宗用观心的方法,不要理会念头的善恶,只要一起念头就观察念头那里来的,如果念头没有了,再找它到那里去了,不念经,不研教,一切放下。后来因为人的根性迟钝,不易见功效,古来祖师遂想出来改为参话头,二六时中心就照在一句话上(如研究这一句话就错了),时间久了,舍万念而有一念,以一念止万念,功夫久了,即得到一心不乱;定能生慧,悟了以后再看经听经。现在人只是口头禅,禅是舍念,今日之下那里找这种人?研教的毛病是执著法,我们学佛随看随离,随听随舍,听经写笔记也是在言语文字上作活计,学活的不要学死的,重在悟处,不重在文字。 34舍识用根,舍识是把身心世界全舍掉,如不舍掉即用不上根。金刚经说破四相,不破尽,识如何能舍掉?第六意识的势力很大,人生一切行为都是第六识当家;对于经论深入研究之后,知道第六意识不是自己,是颠倒妄想,就有方法对付它。慢慢来,修学不可操之过急,免生障碍,逐步转变自己的境界。处处要觉,不要随著迷情;觉即不为外界动摇,能明了那是真、那是妄——六根根性是真,其余全是妄。依此修持,即可断惑证真。 35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即是把识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头,无量无边的法门均离不开此一原则。……以有生有灭的识修,而想修到不生不灭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灭的灵性为一切法的主体,有体必有用,内六根、外六尘是相,相虽属幻而从来不断,因为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相也是不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有四圣六凡,因业而转,业作于心,一念之因虽微,其关系却极大;道场在心里面,一起心一动念即应起觉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观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36不变随缘,不变是本性,即虽触所缘而现万有,然其本体不变。随缘不变是佛菩萨的境界,大乘人修行的捷径,随一切缘,心中如如不动,心不随著转,有随缘动作而本性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万有,故曰随缘不变。不变不随缘,此二乘人之境界,不度众生,但求自度。随缘随变,六道凡夫之境界,随外面境界而内心即随之起变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