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净空法师,忍辱

    老法师讲: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这三句就是佛法讲的三善根,即无贪、无嗔、无痴。佛告诉我们,三善根能生无量无边的善法;反之,贪、嗔、痴是三毒烦恼,能生无量无边的恶法。三毒、三善根关系我们的切身利害,而明了利害是对一切法认知的最低层次。具有高等智慧的人,能辨别是非、善恶;具有低等智慧的人,懂得利害。

    佛在《遗教经》上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又怕失去,所以患得患失,心理负担太重了,烦恼太多了。谚语所谓‘忧能使人老’,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太多,就容易衰老、多病,寿命必然不长。

    我们发愿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如果有缘分,则应当去做;无此缘分,乃是众生无福,我们落得清亲自在,绝不攀缘。如果想着;我一定要这样做,一定要那样做’,自己就有欲望,也就有忧恼了。

    诸佛菩萨在十法界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要到此地来老化众生?不是!他是如何来的?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应,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正如应邀、应聘。众生有感、有希求,他就来了;若众生无希求,他就不会来。主动会有烦恼,心就不清净。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有‘我要如何做’的这种念头,就违背了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三家都讲求心地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感应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如何才能在三生中,过得自在、幸福?常言说:“理得心安。”明白道理之后,欲望就没有了,心就安宁了。

    所以,与一切众生相处时,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他们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我们要与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们不要;他们所需要的,我们不要。因此,我们与一切人不会有冲突,都能相处得很好。世间人为何不能和睦相处?有利害冲突,彼此竞争。

    “受辱不怨”是指无嗔,这是真实德行。“忍”是修学成功的先决条件。《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古人也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全在于忍耐功夫之高低。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不能忍耐,则无成就。所谓“看得破,忍不过”,只是习气深重之人的搪塞之辞。明知故犯,何能成就!

    “怨”是怨恨。一般人受到侮辱,纵然能克制、不报复,但怨恨的念头依然存在。此怨恨的念头即是将来报复的业因。假若这一生忍过去了,没有报复;来世遇到了,仍难免报复。《阴骘文》中,文昌帝君叙说自己怨怨相报、愈演愈烈的往事,仍心有余悸!若不是遇到佛法,帝君也很难觉悟回头。

    因此,佛菩萨、圣贤人教导我们,要常想别人的好处,不要思别人的恶处;常念别人之恩,不记他人之怨。真能做到,则生生世世享福,能得到别人的爱戴和帮助。

    如果心中在嗔恚,一遇侮辱之外缘,立刻发作,于是有意无意中,就会与人结下深仇大恨。当对方有能力报复时,往往招致杀身、灭族之祸。是故我们对人,尤其是对恶人,对心量窄小之人,一定要谦虚和恭敬,不要与其结怨。

    “受辱不怨”确实很难做到,但是必须做到。为什么?与自己的切身利害关系太大了。“怨憎会苦”就是由于不能忍耐,从小怨而结成大怨的。

    能忍不仅不吃亏,还占大便宜。忍辱的花报在这一生,来世的果报更殊胜。冤家对头都变成了朋友,都变成热心帮助的力量。我们无论做会眨巴事,都容易成就。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宁舍生命也不与人结怨。生命算不了什么,舍身受生是一切众生都不能避免的。人生在世的时间短促,百年弹指即过,为何要与人过不去?因此,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结恶。

    他人恶意对待自己,我们不要一味地责怪对方,一定要回头反省:“是浊 自己做得不对?或是言语不慎,有意无意得罪了人?”自己造下不善的因,应当随不善的果报。纵然自己这一生没有与其结怨,或许是前生结的怨。我们不报复,账就了结了。如果事事者责任推给对方,事事都责怪别人,就是重大的过失。若自己能冷静地去想,心就能平静,就能生智慧。

    忍让最重要!特别是是对小事,更不可计较。重大的侮辱都不计较,何况细节小事。对于怨结,一定要用智慧去化解。人,汉有不能感化的;不能感化他人,是自己的德行不够,智慧不足。

    舜王的家庭环境恶劣到了极处,他都能忍耐。他能成为大对,就是不见他人之过,只见自己之过。他能感动父母,能感动邻里乡党,最后感动了国王。尧王听到他的事迹,就召见他,将王位禅让给他,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二十四孝》中,舜王名列第一。他何以能受到如此崇高的尊敬?就是事事反躬内省,一切过失归于自己。这就是惠能大师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