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很多学佛的好像很虔诚,但没有深入经藏而不得受用

净空法师,深入经藏

净空法师:很多学佛的好像很虔诚,但没有深入经藏而不得受用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335集   2012年5月12日讲于香港
  “能趣万机”,即是指十法界的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地方讲菩萨,一定是法身菩萨,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他起作用跟如来果地上没有两样。
  学佛,理、事都要明了,要深入,我们才能够得受用,在学佛人有智慧。那么现在有很多学佛好像很虔诚,没有深入经藏,对于佛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样子长年下去得不到佛法的受用。
  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对于佛法大致上明白了,那个时候只知道它是高等教育。我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佛门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契入境界?这个问题问的很大,也很有深度。我是一个初学佛的人,对于经典还没有真正涉猎过。章嘉大师有智慧,智慧表演在善巧方便,教给我的显示出老人真的是深入浅出,让我们初学的人听起来好像也懂。告诉我有,有这个方法。有什么方法呢?“看得破,放得下,你就能契入境界了”。这两句话要用佛经的名词来说是“止观”、是“禅定”。他要说这些名词,我就不懂了。“观”是看破,“止”是放下。你看,他用“看破、放”下来说,我们就很容易懂了。
  我们是懂得个皮毛,没有深度;但是入门确实是从这个皮毛进去的,小学一年级。放下再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大师告诉我,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这是真实智慧。这么深的道理,这样巧妙的方法,用这个简单的语言就表达出来了。这两句话我学了六十一年了,学了多少呢?少分,没学到家,学到家就成佛了。只可以说学到少分。少分,我们就感得大受用、得大利益。让我们在六十年当中,生活在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我们经题里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最高的享受。
断除电视、广播、娱乐场所这些不必要的缘
  如果不学佛,现在在这个社会谁有真正快乐?过的日子,实在说,忧悲苦恼。所谓快乐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些物质欲望、名闻利养的刺激,那就好像打吗啡一样,吸毒,副作用苦不堪言。这回过头来,我们得感激佛法。佛法带给我们是真的乐趣,教我们放下。放下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顺境、善缘,放下贪恋;逆境、恶缘,放下嗔恚。永远保持清净心。这个里头就有高等的享受了。不生烦恼生智慧。
  不接触不必要的这些缘分。哪些是最不必要的呢?最不必要的就是电视、广播、娱乐场所,这是最不必要的。报纸、杂志,我五十年没有接触了。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扰乱心情,染污心性。身心都受染污,不接触。不接触就能保持清净,保持头脑的清醒。没有杂念,没有妄想,知足常乐。每天能吃得饱,能穿的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每一天跟佛在一起,面对着佛像如同对佛;展开经卷如同听佛教诲,其乐无穷。六十年给佛菩萨在一起,向佛菩萨学习,学佛菩萨的三身,学佛佛菩萨的智慧,学佛菩萨的德用。
古人教学与现在不一样,古人是教你打开自性的门
  “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
  就是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
  不需要修,你本来就是。五祖听了之后,你看,立刻就把衣钵给他了,立为第六代祖。并且说,这《坛经》上说的: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话讲得多清楚。最重要的,是要你认识本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不是别人的。如果不识本性,那你学法无益,那学法学的是什么呢?佛法的知识,不是智慧。你学一辈子都是知识,真心没出来。真心为什么没出来?你有起心动念,你有分别,你有执着,真心就透不出来了。
  惠能大师他的本事在哪里呢?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一下放下了,这一放下之后就见性了,真心现前了。真心现前是什么样子?这五句话形容真心的样子。所以他第一句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这一句话,用我们现在话说“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没有丢掉,只是没发现;没发现是因为障碍。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这三大类的烦恼障碍你明心见性,你见不到自性。见不到自性就是你不识本性,学法无益;学法,全学的是知识。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佛法要求的是求智慧,智慧是从见性流露出来的,不见性哪来的智慧?所以经教学多少没关系。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一样。古人教学就是教你,把你的自性的门打开,让你的智慧流出来,儒、释、道都懂。这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慧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现在人不懂,不能怪现在人,大概往上去三、四百年,人都不懂了,为什么呢?没有开悟的。有得禅定的,没有开悟的,就说明他不懂了。不是不肯学,就是学杂了,学太多了。学太多是什么?你的妄念多了,你的心散乱了,与本心距离越来越远了。本心就是本性。学杂了、学乱了,我们的习性起作用了。习性跟本性越来越远,这是什么?不会学。是这个现象。会学的呢?这习性跟本性越来越近,习性跟本性一合,就开悟了,合二为一了。习性是不清净的,是染污的;本性是清净的。我们老祖宗都知道。
  古人教学一门深入,不许可同时学两样东西。严格到什么程度呢?我今天学《无量寿经》,学黄念老的集注,只许可你看这部集注,看其它《无量寿经》注解都不可以。为什么呢?每个人讲的不一样,看多了你会分心,你会产生疑惑,增长你的习性。所以,一门深入。不懂怎么办呢?不懂没关系,不懂念过就好了,不要去研究它。研究明白了不见得是真的,那是你自己意识里面的起作用,不是自性。所以根本不许你研究。佛家叫“参究”,不叫研究。参究是什么?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离心意识,是不用心意识。识是分别,第六意识是分别;末那是执着;阿赖耶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识,那是什么现象呢?不分别、不执着、不落印象。这个高啊!所以他会开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