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数到佛教寺院读书(2)

* * * * * 茶神出自僧房 ——陆羽 唐朝茶叶专家陆羽(733 - 804),旧时被奉为茶神,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家世不可考,据传说,幼时为亲人所抛弃,被僧人收养,既长便以僧人之俗姓为姓,草字鸿渐。在
 

     *

 

茶神出自僧房——陆羽

 

唐朝茶叶专家陆羽(733 - 804),旧时被奉为茶神,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家世不可考,据传说,幼时为亲人所抛弃,被僧人收养,既长便以僧人之俗姓为姓,草字鸿渐。在寺院之中,以僧为师,事师如亲,跟从学文化,授内外典籍,能诗作文,深为僧师爱抚。僧师圆寂,陆羽隐居苔溪(在今浙江西北),自称桑苎翁,与女诗人李秀兰、僧皎然友好。唐肃宗李亨闻陆羽之名,于上元元年(760)征召,拜为太常寺太祝,并赐朝服、朝简、鱼袋,拒不入朝。仍然,素食布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晨昏礼拜不辍,讽诵佛经从不间断。同时,撰佛经疏注和茶道理论,尤其是茶道理论如《茶经》三篇,对茶之源流、饮法及茶具述论特详,故旧时奉为“茶神”。所作诗赋,今存若干首。

 

     *

 

先天下之忧  原出于僧舍——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常为志士仁人作为座右铭。此语乃北宋仁宗皇帝宰相范仲淹的名言,流传至今而不泯。

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北宋时吴人。两岁失恃,家贫母嫁,待晓事之日,泣辞母去,居于里中僧舍,刻苦读书,大中祥符时,进士及第。初任秘阁校理,每慷慨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皆效法,气节之尚,足见一斑。仁宗皇帝知其名节拜相,经略陕西,以御西夏。仲淹为军,严号令,重赏罚,抚士卒,威慑敌国,西夏不敢犯境。后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裁削冗员佞吏。联合富弼实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意见,即:明黜陟、抑佞倖、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不到半年,为馋所中,出任陕西宣抚使,继迁户部侍郎,徏青州,皇祐四年(1052)卒,寿64。卒谥文正,赠兵部尚书。

范仲淹,幼时居佛寺,常闻正法,严持戒律,刻苦砺志,借佛道之菩萨行以御政事,“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即源于菩萨利乐有情之意也。是故,出仕为官之后,不违圣教,喜近高僧,积极参究禅法,乐善好施,自奉节俭,佛戒寓心。将所节之俸禄,广置义田,瞻养缺食之族人,又兴学校教育孤弱。当逝世噩耗传出,巷闾悲嚎,如丧考妣。

范仲淹以法传家,世代兴隆,子范纯仁又继而为相,世所钦羡。

 

     *

 

常居佛寺的宰相——刘秉忠

 

刘秉忠(1216 - 1274),初名侃,字仲敏,本辽世族,邢州(今邢台)人。武人出身,祖父及父均任武职,秉中十七岁任节度府令史。未几便弃官入山读书,对易学及邵康节皇极数很有领悟。随着岁月推移,知识面增加,遂又接触了佛典,读之有省,尽弃前学,入武安山中(河南彰德)剃发为僧,法名子聪。拜万松寺行秀禅师,行秀器重,留住多日。行秀命他拜谒海云寺印简大师,简师又推重。当此之时,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印简大师,秉中偕行。世祖欲任印简为官,拒不接受。世祖无奈请求推荐人才,简不得已而推荐秉中。秉中初不接受,印简开示菩萨利乐有情为道,万松行秀亦驰书劝慰,方接受世祖之任。世祖见面与之交谈,出语珠玑,心中大悦,命主机要,每征战必要秉中同行,而中又每以戒杀为劝,大军所到之处,活人不可数计。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