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沙弥的自传(节选连载之五)

一位沙弥的自传,义工

一位沙弥的自传(节选连载之五)

(3月5日  上)

 

【我的相应处】

    到了龙泉寺山门口,见有一位出家人,我就向他打听付师兄的位置,他很详细地给我指明了方向,这是我见到龙泉寺第一位法师——贤甲法师

    来到云水堂,见到那里的人非常多,我正赶上午斋时间,这是第二次吃斋饭,感觉绝对比山下饭店里的荤食好吃,原来佛教里的素斋要比一般的素食好吃。

    我本来是来找付师兄的,很希望他能给我讲一讲佛教方面的知识,可是他却没时间理我,我只能自己到处转自己找人聊天,自己找活干,跟着大众出坡。

    这里有太多与我相应的地方。以前老云水堂的窗户是用纸糊的,这种景象只有在古装影视剧里才能看到,影视剧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个人用手轻轻一点,窗户纸就破个小洞,然后可以透过这个小洞偷偷地往里看。在云水堂的信众那么多人,全都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式各样的人,并且年轻人居多,而这个纸窗户还保持完好无损,我感觉到学佛人的素质与世间人素质的差距。而这个纸窗户还让我有一种回到古时在屋里学习的感觉,我非常喜欢。墙上贴有一句话:“止语,一心念佛。”让我感觉很亲切,脑海里浮现一位很严厉但又很慈悲的师父带着一群弟子们。 

    佛教在这里这么有朝气,完全不是我所认为的那种什么老年人没事做而选择的一种精神依托:有的选择上帝,有的选择了佛教。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每个人都那么有朝气,有很多都是高校学生。这里没有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那种宗教氛围,而是有一种类似于在学校学习的那种氛围。有位年轻的居士说:“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一套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只允许我住一天,明天我就要下山了。第二天下午有课,大家坐在一个教室里,一位老师在前面引导,大家每人拿一本佛学书,我感觉学佛就应该以这种方式学。佛学的经典太多了,如果有一本书能够把佛法全部概括,然后有一个专门的课堂有专门的老师引导,以这种方式学佛我比较喜欢,不过佛教可能没有这样的书,因为佛法无边广大,怎么可能一本书全部概括,他们学的那本书不知是佛教里面哪一部分内容。当我坐下来时,发现真正学佛的人都不是一般的文化水平,这本书全是古文全是繁体字,他们不但全能念下来,还能够解释里边大概的意思。我在那坐了一节课,虽然很欢喜,但是一句话也没听懂。我总有一种感觉,这本书可能就是我幻想的那种概括整个佛法的学佛教材书,要想学佛就是以这本书为主,因为我发现这里所有学佛的人每人都有这本书,就像基督教徒每人都有一本《圣经》一样,我感觉这本书一定是一本不同于其他经论的佛学教材,我要想学佛必须学这本书。所以我当天就到流通处把这本书请到手里,请这本书时连这本书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但求付出,不求回报】

    上完课后在路上与居士边走边谈,见一位法师对我说:“你是义工吧,过来帮我干点活。”本来我要下山了,心想干点活再走也挺好,于是跟着这位法师去挖路灯水泥底座,说要把山上的路全部安上路灯。法师的话还挺多,我搞不明白我在这里干活为什么心里这么欢喜,如果在山下我绝对不可能随便帮人家干活。那天干了一下午的活,回来时天已经黑了,然后又去大寮帮忙去了,想回山下没走了。后来打听到那位法师叫贤乙法师。

    到了晚上我才发现,有很多人在这里做义工,他们只是为这里付出,没有任何回报。我也应该训练一下我自己,让我也有一心为别人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这种特质,因为我之所以感受到那么多的苦头,就是因为缺少这种特质,在这里每天做任何事情都没有任何回报,我练两个月应该差不多。在山下“激发潜能”训练课程四天,我感觉我有很大变化,如果在这训练两个月绝对没问题。在山下的那个培训有很多环节都是模拟游戏,培训过后也没有保护这种特质的环境,而在这里完全是真实的实际付出,真实的没有回报,并且这里的人全是这样,没有机会让我退心。如果我有了这个特质,再面对各种人时,我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我问付师兄,我能不能在这里做义工,他说:“并不是谁想来做义工他就能做义工了,这得需要很多条件的。”我本来还想通过他帮我向这里管事的人推荐一下,他这一句话让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接着他又说:“在这里做义工要少说话,多干活,不能乱讲话,乱讲话的人在这里都呆不长。”我内心感觉好像能不能在这做义工我自己就能解决,可以不用付师兄帮忙。第二天一大早,我到流通处又请了几本书之后下山,准备把山下的事花一两天时间处理一下,然后上山做义工。到龙泉寺的感觉就像回家的感觉一样,感觉那么好、那么亲切,每个人都那么热心、善良而有素质。我不知道我能在龙泉寺呆多久,只要他们没人赶我下山,我就一直干下去,希望我在龙泉寺别有太多的毛病,让他们把我“辞掉”。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