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真实学问从性德流露

净空法师,学问

    释迦牟尼佛首先表演给我们看的,佛陀的自行就是入定,出了定就是教学。有人向他请教他出定,他所教的写成文字就是经典。他当时在­讲的时候,他没有讲稿,他也没有任何材料,随口而出,记录下来是最好的文章。这是学问,学问从哪裡来的?从德行来的,身心没有恶­念,没有邪行。佛陀只有三桩事情,每天就这三桩事情,不是在讲经,就是入定,再一个就是去托钵,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生活过了六十年­。四十九年教学,十二年学习,六十年。三十岁开悟之后,这个末后的四十九年,我们看起来这个生活太呆板,这种生活有什么意思?这­个生活裡头大乐,一般人尝不到。

  祖师大德们在没出名,修学过程当中也很简单。你看在寺庙裡面,讲从前不是现在。从前在寺庙裡修行,早晚课之外,早晚课是共同的,­专门学一部经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他不是在读经,他就是在讲学。求学过程当中,每天如果讲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至少要十个小时­去准备,去备课。他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阅读经文就是智慧。有人备课是很简单的,不要找很多参考资料,就这一部经,在讲经之前­,他把它念个几十遍,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这个意思。不懂的地方怎么样?念过去不讲解,念没错,讲会讲错,念哪裡会有错?一门­深入,这一部经讲完的时候从头再讲,听众不一样。跟你来学,来听你讲经的,这一部经讲完了,离开了,后面那一批又来了。人数不拘­,两个、三个都好,我来讲给你听,完全是从自性裡流出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愈熟悉,意思愈明显,这么来的,不需要找这些参­考资料。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慧开了之后跟你讲。古大德用的方法跟现在人不一样,这些方法全从释迦牟尼佛那裡学来的,古人­哪有那么多参考书?那时候没印刷,书都是手抄的。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书籍,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弟子们结集的。­那我们就能想到,释迦佛当年在世的这些弟子,他们的学习除了听经之外,也有研究讨论、心得分享,没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只是能够记­得什么?佛去年在哪裡讲,前年在哪裡讲的,拿来做印证,如此而已。愈简单还愈有效果。现在这一大堆资料摆在旁边的时候,把自己头­脑搞乱掉,什么都学不到。

  我们在台中那时候学经教,老师规定参考的注解只能选一种,为什么?你不乱,你的思想脉络是一条线。你找两个人的参考书,他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讲法也不一样,你无所适从;三种参考书就是三叉路口,四种参考书就是十字街头,你学不到东西,这个道理要懂。那我­们想古人这个原则,古圣先贤都是从这个路走出来的。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我们今天资料比他丰富一百倍都不止,为什么跟人家­相比,他的百分之一我们都做不到。我们的智慧不如他吗?不见得。我们的德能不如他吗?也不见得,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方法错了,用­心不一样。古人的心是真诚的,没有自利的心,也就是没有为自己的心。今人自利的心太重,对自己名闻利养没有好处的不要,可以取得­名利的才学。所以心不诚、心不敬,真的好东西他也学不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我们真想成就,头一个对佛菩萨相不相信?有没有­怀疑?我这一生,告诉诸位,读的书不多,搜集的书很多,是提供给大家用的。我不要这东西,我今天讲一样东西就要这一样东西。这一­次跟诸位在一起学习《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我的参考资料只有四种,一种是《中文大辞典》,一个是《佛学辞典》,一个是­《三藏法数》,再一本是《教乘法数》,就这四样东西。他在这裡面引用的好多东西,我不会去找原本去查,太累了!我查什么?《三藏­法数》,大多数《三藏法数》裡统统都有,《佛学大辞典》都有,不多,很简单。真正遇到障碍、遇到困难,一切放下去拜阿弥陀佛,拜­上三百拜好像就知道了,就明白了。这李老师告诉我的,求感应,诚心诚意求三宝加持。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四集)2011/2/21 档名:02-039-0294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