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4)

集谛-集者「招感」义,即见思惑及所生诸业俱。 集就是招感。前面的苦是逼迫的意思。苦是一个果报,果报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还有业力所招感的。看三转集谛。 「示相转」 先指示集的相貌

集谛-集者「招感」义,即见思惑及所生诸业俱。
集就是招感。前面的苦是逼迫的意思。苦是一个果报,果报怎么来的呢?这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内心的烦恼还有业力所招感的。看三转集谛。
「示相转」先指示集的相貌。「此是集招感性」。什么是集呢?就是一种招感的性质,它有招感苦果的性质。你看这个外道在修苦行的时候,他就把身体泡在水中,或躺在有刺的树干上。阿罗汉就问他说:你在干什么呢?他说:我要消灭我身体的痛苦,他认为我这个痛苦是固定的,赶快让痛苦结束,赶快解脱。阿罗汉就问他说:你看前方有一个牛车,这个牛车不动,你是打这个车,还是打这只牛呢?外道说:当然打牛,这个车子不动,不是车子的过错,是牛的过错。阿罗汉说:对啊!你的身体,你的果报体有老病死的痛苦,不是色身给你的。这个色身没有过错,它是个果报,它是无记性。你会有老病死,是因为你内心有烦恼,有业力。这个外道才开悟。所以开悟了「此是集招感性」。真正招感果报的是你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招感。
第二个「劝修转-此是集汝应断」「集」我们应该怎么去修呢?是一个「断」字。前面的苦是一个「知」字。知道。我们面对集的一个态度是断除,断除苦因。断除是断除烦恼,不是断除业力,业力不可能断除的。无量无边的业力是没办法断除的,烦恼断除业力就断除。
「作证-此是集我已断」,这个时候,佛弟子还是信心不够,这个东西真的能够断吗?我心中的烦恼这么多,真的能够断吗?佛陀就作证,此是集我已断。我内心当中无量无边的烦恼,我已经完全清净了。换句话说,烦恼是可以断的。佛陀做一个作证。
接下来看烦恼跟业力。烦恼在三界来说,有见惑跟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一种迷惑。见惑的根本就是我见,以这个作基础。我们认为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中,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一个主宰性的我。我依止这个我,创造很多的思想,很多很多的造作,这个就是「见惑」。
「思惑」是一种思想上的迷惑。就是内心当中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叫思惑。初果圣人就把见惑断掉了,初果已经能够觉悟我空的真理,但是他等流的烦恼习气还在。初果的圣人还有贪欲,还有瞋恚,不过他只要正念提起来,他烦恼马上停下来。但是他佛堂出来的时候,还有一些微细的烦恼,要到阿罗汉果,四果,就完全把思惑消灭。这是讲到烦恼,再看业力。
「有罪业、福业、不动业」三种业。
「罪业」就是依止烦恼,贪瞋痴所造的业。
「福业」就是依止善心,无贪无瞋无痴的心,所造的业。
「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就是你在禅定当中,所造的业,就叫不动业。他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就是不动业,他招感四禅、四空的果报。
集谛,招感性。我们会招感三界的果报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你的业力,一个是你心中的烦恼。业力是亲因缘,烦恼是增上缘。譬如说,你今天种了一个种子在泥土当中,这个种子是成就水果主要的因素。但是这个种子要开花结果,需要水的滋润。没有水的滋润,它不能开花结果,它不能发芽。这个水就是增上缘。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很多的善业,有很的恶业,到底是善业起现形,还是恶业起现形呢?那就看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还是起恶念。十二因缘,爱取有,这个有就是一种很强大的业力。我们从种子位变成有枝,就是要爱取的滋润。《大毗婆沙论》说魔羯陀国的国王叫频婆娑罗王,他跟阿阇世王,过去生就结了冤家。他把阿阇世王生出来以后,就请算命的来算。算命的说:哎呀! 这个小孩子过去跟你有大仇,他以后会害死你。频婆娑罗王很生气,就把小孩子从楼上摔下来。但是阿阇世过去的福业太强,福报太强,没有把他摔死,断了一个指头,断指。摔不死,只好继续养下去,长大以后,提婆达多异想天开,想要作新佛,说佛陀已经过去了,我要作新佛。怂恿阿阇世说,你害死你父亲,来作新国王。我把佛陀害死,我们两个合作,你来拥护我,你作新王,我作新佛。阿阇世说不可以,我的父亲对我这么好,我怎么可以害死我父亲呢?提婆达多就说了,你父亲怎么会对你好呢?你刚出生的时候,你父亲就从楼上把你摔下来,把这件事跟阿阇世讲。阿阇世一听很生气,就把他的父亲给关起来,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使令频婆娑罗王在监狱当中活活的饿死。饿死的时候,因为频婆娑罗王在生的时候,经常供养三宝,有善业。他的神识到忉利天去投胎。到忉利天先经过四天王天,因为他是饿死的,肚子太饿。他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刚好四天王在吃饭,他看到饭的时候,他肚子太饿了,就动了一个贪念,结果就在四天王天投胎,就做四天王的儿子了。从这个观念可以说明,我们的业可以从临终的开示助念改变。这个关键很重要,跟我们临终助念的关系很重要。就是说你这个人业很重,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起善念,就是无量无边的罪业你不要去触动它,你生起善念,念你布施的善业,念你持戒的善业,最好是能够念佛,忆念佛的功德,跟佛陀感应道交,到极乐世界去。如果不能念佛,起码你回忆你一生中所造的善业,忆念善业,生起善念,生起布施的善念,持戒的善念,这个时候虽然你有罪业,但是不能得果报,因为没有爱取,没有招感性。从集谛当中,临终的关怀很重要,临终的助念是很重要的,帮助临终的人生起正念,这个讲「招感」。
前面的苦集二谛是一种杂染的因果,苦是一种杂染的果报。这杂染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集,由内心的烦恼跟业力所招感的。所以苦集二谛是一个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一个出世间的清净因果。佛陀在讲四谛,他的次第是先讲果报,在讲因地。看出世间的果报
「灭-灭者谓苦因苦果灭已,所显「寂灭无为」。」
「灭」是一个形容词。佛陀以火的燃烧,来形容生命的相续。说这个火可以从很多的柴火当中,可以从此处烧到彼处。比喻我们的生命不断的相续,只要有柴火,它不断的烧下去。用火焰来比喻苦恼的生命,生命就像火一样,不断的相续,不断的热恼下去。「灭」就是把这个火给熄灭了,生命停止了,就像火熄灭一样。苦因苦果灭已,所显的一种「寂灭无为」的现象。内心当中寂静安乐,而且没有一种生灭的状态,叫无为。这个叫做灭,它就是一种寂灭无为。
佛陀在讲灭的时候,他也是分成三个次第,「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