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四

佛法修学概要(四) 净界法师主讲 丙二、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这一科的意思是说,我们心愿的邪正,是我们一个善恶行为的判断标准。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
佛法修学概要(四)
净界法师主讲
丙二、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
这一科的意思是说,我们心愿的邪正,是我们一个善恶行为的判断标准。
「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但夹带利名心,便是三涂种子;但执着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种子;但一昧出离,便是二乘种子;但具自觉觉他之心,便是菩萨种子;但从自觉圣趣,光明发辉,彻其源底,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这段论文是蕅祖在【灵峰宗论】的开示。分成三段来说明。
先看第一段,第一段是个总标。「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我们一个修行人,平常会做很多很多的善法,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拜佛、念佛等等。但是这样的修行会有两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人会成佛作祖。就是说他临命终的时候,能够正念分明往生净土,或者是做一代的祖师,得到永恒的安乐。这种人在修学上是成功的修学。另外一种人,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反倒是堕坑落堑。堕坑落堑就是到三恶道去了,承受长劫的痛苦。一个人,他能够成佛作祖得到永恒的安乐。另一个人堕坑落堑受长劫的痛苦。这之间的差别,所争的差别,其实是我们现在一念的迷悟之心罢了。关于这一点就说出大乘佛法对生命真实相的解释。佛在出世之前,外道的论师,就提出两种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就是所谓的邪因缘论,认为生命的本质有一个主宰者,或者是大梵天,或者是释提桓因。这个主宰者,他能决定我们的快乐痛苦。换句话说,我们不管怎么努力,我们自己不能决定我们的快乐痛苦。我们唯有向大梵天的礼拜供养祈祷,希望他能够赐给我们快乐。这种思想佛法是认为是邪因缘论,这种因缘是不正确的,故名之为邪。第二种思想就是无因缘论。生命的快乐痛苦是没有一定的轨范的,他为什么会那么快乐、那么庄严、那么健康,因为他运气比较好。他为什么会那么的卑贱、丑陋,这也是没有理由的,他的运气不好。换句话说,生命本身是没有一定轨则的,这样子的话,就是人死如灯灭,生命就是今生而已,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及时行乐,这个就是无因缘论,这种思想比前面的思想更可怕。佛陀出世以后,把外道的这两种思想都否定了,提出了正因缘论。生命的流转有一定的轨则,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这句话,在小乘的思想认为因缘就是业力,我们由于善业的因缘,使令我们的生命快乐;由于恶业的因缘,使令我们的生命痛苦。「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今生的快乐跟痛苦,是由过去业力所召感。小乘的学者对于因缘的看法是这个意思,业力。业力不可思议。大乘佛法在观察这个业力就更深入,什么是业力?业力当中有身业、意业、口业。主要就是你的意业,你内心的活动,因为身、口是个工具。就像牛车,牛车会活动主要是牛,车子是跟着牛活动的。在大乘佛法的思想,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就是我们的心念来决定我们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来决定我们的果报。十法界,这个人死掉以后,他升天了。他升天不是上帝的安排,因为他的善念,引导他到天上去。这个人死后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怎么回事呢?他那一念心有信、愿、持名三种资粮,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这个人死了到三恶道去了,怎么回事呢?内心当中有恶念,临命终的时候恶念现前,恶念的力量使令他在三恶道得果报。所以我们一念心是具足十法界。我们成佛作祖,堕坑落堑,基本上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迷悟、邪正来决定的。这是一个总标。以下蕅益大师把这个观念开展出来。
「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我们这一念心决定我们成佛作祖,或者堕坑落堑。我们这一念心的情况到底怎么回事呢?以下就解释。我们这一念心有两种情况,大部份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人心,第二个是属于道心。「人心」,平常随顺我们的私欲、欲望。有些人贪烦恼重就随顺贪,瞋烦恼重就随顺瞋,痴烦恼波动就随顺痴,我们不能控制他的,就是烦恼做主,就是「人心」。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道心」。我们随顺佛法的道理,我们深信业果,勉强自己去断恶修善。随顺于理性的正念,就叫做「道心」。我们一天当中,有时候是人心起现形,有时候是道心起现形,大部份来说,我们一天的思想活动就是两种情况。人心的情况是危,危殆难安。就是活动起来的时候,很难让它安定的,势力非常的粗猛。其次道心,微弱难明。我们一个人的内心当中,如果不是经过长时间的修止修观,来调伏我们这一念心,我们内心状态的确是这样子。我们要起烦恼的时候,是很自然,一点都不必勉强,贪烦恼、瞋烦恼、高慢心、嫉妒心。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生起随顺于佛法的正念,这件事情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栽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个修行就像蚂蚁在爬高山,每一步都充满了吃力跟辛苦。我们内心要增上,要栽培一个深信业果的正念,要栽培空观的正念,这个都是一步一步往前爬。但是我们要放弃修行,修行太苦了,调伏烦恼太苦了,你要放纵自己的时候,就像从高山往下坠,一下子而已。你一念之间的放纵,就会让你从山顶掉下来,这是很容易的。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内心有两种状态,人心的状态是危殆难安的,非常的粗猛,我们内心的正念是如此的微弱难明。这一段是说明,我们私欲的势力是强过正念的力量。
其次「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这当中把圣贤跟狂妄的人做一个定义。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一个圣人或狂妄之人?「罔念」。你出家几年,很用功修行,已经是恪遵圣贤之道,但是你在某一个情况之下,放纵你的念头,这下子你会从圣贤的境界里面掉到狂妄的境界去了。你只要一失念,你就失去了圣贤的境界。反过来,你本来是一种放逸的境界,你突然间发菩提心,开始去克制你的烦恼,这个时候你也会从狂妄的境界变成圣贤的境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圣贤跟狂妄的标准,就是你那一念心来决定。罔念就做狂,克念就做圣。这句话就是在发明前面那句话,「成佛作祖,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把它分两部份来说明。
以下是总结。
「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蕅祖就引用两个人做一个证明。古时候最英明的皇帝,舜。他因为孝顺的因缘,被尧选做皇帝。他做皇帝以后,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来造福人民,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他的因缘而得到安乐。其次跟舜同一个时代的,另外一个大盗贼,叫做跖。跖他领导了九千人,在山中自立为王,到处杀人放火,伤害老百姓,也是无量无边的老百姓,因为有跖的生存,带来很大的痛苦跟威胁。这两个人都是能力很强的,雄才大略。但是一个人却能造福无量无边的众生,另外一个人是伤害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两个作用为什么差别那么多呢?之分无他。他们之间的差别,没有其他的差别,就是内心的利与善之间也。跖这个人,他的内心是从自己的利益,从个人的私欲为出发点。在做事情的时候,他是以自己的欲望来出发,随顺我欲望的,我就做;不随顺我欲望的,就不做。依止这样的念头为出发点,他自然造很多的罪业。罪业是怎么产生的?从私欲产生的。舜,他这个人为什么会造这么多善事呢?根源在那里呢?因为他有一颗慈悲善良的心,他什么事情的考虑就是以利益有情为出发点,所以他就很自然的创造很多利益众生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