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四(4)

问:? 答:我们修行有两个东西,一个所修的法,一个能修的心。一个法、一个心。心止法,法止心。法开出来有五乘法门。但是【法华经】的意思,关键在你能止的一念心。你这念心是发大悲心,发菩提心,你持 五戒 ,

问:?
答:我们修行有两个东西,一个所修的法,一个能修的心。一个法、一个心。心止法,法止心。法开出来有五乘法门。但是【法华经】的意思,关键在你能止的一念心。你这念心是发大悲心,发菩提心,你持五戒五戒是成佛的资粮。就是法门本身没有自性,是心的问题。我们今天去修一个法门,我这个法门的目的不是起善心,我是要跟他比高下。我修这个法门的目的,要让我赶快成就资粮,我要去伤害某一个人,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是恶法。就是你起恶念去修一切法门,一切法都是恶。你起善念,我起善念,我表面上去伤害别人,但是我为了要帮助他,因为这个人我不这样讲他,他不能增上的,这个法门是善。所以法门本身是不决定是善恶,是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你能念的心,本身没有皈依的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这个佛号本身不能成就往生的资粮。以信愿的心来执持名号,蕅益大师讲,你没有信愿,它只是你未来得度的因缘。虽然它是万德洪名,但是你跟他不相应。你一定要以信愿,才能跟弥陀的功德相应。无量无边的法门,你不管修什么法门都没关系,要紧是你能修的那一念心,要正。
问:?
答:没有出离心,不能生起真实的大悲心,一定要有出离心作基础。因为你自己不能体悟到生死的苦,你怎么会帮助别人解脱生死的苦呢?不可能的事情。
第二段、八种发心。我们一般的修行人发心修行,不离开这八种。省庵大师,把八种的相貌表达出来,希望能像一面镜子一样,我们观照一下,好的继续的保持,不好的加以调整。
「八种发心,它是邪、正、伪、真、小、大、偏、圆。」
分成四段,第一段「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这地方提出邪跟正两个相貌,先看「邪」。「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有一种修行人主动积极的修行很多的善业,或者布施、或者持戒、或者放生。但是他修行的时候,不究自心。他整个行法不是汇归到内心的调伏烦恼,去开显自性。他修行是干什么呢?但知外务。就是修行心向外求,追求外在的事务。追求什么外在的事务呢?以下讲出四种事务。「或求利养」,他追求财物、饮食、衣服的供养。「或好名闻」,他这个人对财物看的不重,好声名,希望因此修行的因缘得到别人的赞叹。「或贪现世欲乐」,或者追求今生五欲的快乐,或者是期望来生五欲的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就是你的动机向外去追求这四种的名闻利养。这个发心就不对了,不正确了。跟我们追求无上菩提的目标就不相随顺,这叫邪,邪者不正也。
另外一种「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他的发心知道利养名闻都是无常的,败坏的。又不贪欲乐果报,只是为了追求生死,为了追求无上菩提而发心,「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以下的四个发心跟自己的智慧有关系,自己的判断抉择有关系。基本上,我们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根本的本性,希望能够离苦得乐,不管你是没有修行,你是修行。但是安乐的定义,我们应该透过智慧去观察,什么是安乐?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瑜伽师地论】当中,把五欲的安乐,跟涅槃的安乐,作了一个比较。这当中有两个地方是完全不同的。第一个、五欲的安乐有过患,涅槃的安乐没有过患。因为你今天追求五欲的安乐,虽然它也是一个暂时甜美的安乐,但是这个安乐当中,夹杂烦恼跟业力。你去受用这五欲安乐的时候,贪瞋的烦恼会活动。得到了就贪,失掉了就瞋。由贪瞋的毒素,发动你的罪业。所以你再受用五欲乐的时候,烦恼本身就是扰动不寂静,你的心扰动,严格来说,不名为安乐。佛法来说,安乐一定要寂静,扰动的心谈不上安乐。就像一个人生病,眼耳鼻舌身,五根有病毒,你吃在好的东西,你都不觉得快乐,因为你的诸根有病。你的感受就不能生起乐受。我们受乐五欲亦复如是,你在受用五欲乐的时候,有烦恼罪业,第一个、你现在就不安。罪业本身就不安,让你心不安。烦恼的活动让你不寂静,你现世就会被烦恼跟罪业所破坏,安乐被破坏。其次、烦恼跟罪业会引生你来世的痛苦,你因为追求今世的安乐,要付出来世的痛苦,这件事情让你不安。所以你追求五欲的乐,本身夹杂很多的过患。譬诸美食,夹杂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这是第一点。其次、五欲的安乐是无常败坏的,涅槃的安乐是永久的。你花了很多时间修行也是不容易,你要修行很多很多的善业,早起晚睡,哦!得到了五欲的快乐,但是这五欲的快乐是一种败坏的。临老的时候,你就不快乐。你生病的时候,五欲也不能让你快乐,你死掉的时候,五欲的快乐全部丧失掉,老病死会破坏你安乐的相续。你选择涅槃安乐,老病死不能破坏。佛陀,涅槃乐,常乐我净的快乐,他的应化身虽然示现老,也示现生病,也示现死亡。但是他内心当中,也是安住在常乐我净的功德,老病死不能破坏佛的安乐,不可以。涅槃乐是不能破坏的。所以说五欲的安乐,
第一个是有诸过患。第二个它无常败坏。所以它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印光大师说,修习佛法,积集那么大的加行,追求世间的安乐,不往生净土,就像一个人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吃而已。你本来应该得到摩尼宝珠,在未来的生命当中,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恒常乐,不间断的去受用你的安乐。但是你不要,你只是去追求几十年,几百年的快乐,一颗糖果吃完就没有了。我们会发邪的愿,多数就是没有好好的考虑,就是我们有这么多资粮,应该换取什么功德,你对于五欲的快乐,涅槃的快乐,没有真实的认识,才会作出错误的抉择。
第二段、伪、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巅。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伪、真。这一对,伪就是夹杂。前面的邪,完全是为了名利,完全。这个伪夹杂了一些名利,但是也夹杂了一些菩提的善根,都有。叫做「伪」。「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这个人他有罪业,他也不忏悔。身口意三业有过失,他也不对治,反正也没有人知道。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内心当中的罪过也不去对治,表面上现出清净的相貌。始勤终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很认真,到最后慢慢、慢慢懈怠下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