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四

佛法修学概要(十四) 净界法师主讲 乙三、修行篇第三 前面一篇是正见篇,讲到 业果、空性 跟 真如 ,有三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使令我们明白什么是杂染的,什么是清净的。这一科的
佛法修学概要(十四)
净界法师主讲
乙三、修行篇第三
前面一篇是正见篇,讲到业果、空性真如,有三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使令我们明白什么是杂染的,什么是清净的。这一科的修行是讲到五乘的修行法门,就是一种实际的身口意的操作,一种实践。就像一个人的脚,使令我们一步一步的远离杂染的境界,趋向于清净安乐的境界。所以说修行篇跟前面的正见篇是互相的配合。
「此中分三」,分成三科。
「丙一、总标五乘要义」先把五乘的大纲把它标出来。
「丙二、别名五乘解脱法门」这个地方就正式的解释五乘的内涵。「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法门。
「丙三、结归一佛乘」
一佛乘。就是一种圆融的意思。前面的五乘是把五乘的个别内涵讲出来。一佛乘是根据【法华经】的思想,把五乘的内涵加以统一,把五乘汇归到一佛乘。
总标五乘要义
「乘」,是一个譬喻,就是车乘,车乘有运载的功能。我们要出远门,必须要依止车乘,才能够使令我们从此方到彼方。我们凡夫的一念心亦复如是。虽然我们一念心是无我无我所,但是它每一剎那剎那的生灭,有一相续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能够依止佛法的这五个法门,就能引导我们这一念心从痛苦的境界,而达到安乐的境界。所以佛陀就把这五个法门譬喻作「乘」,它有使令我们到彼岸的意思。
「一、人乘-谓以「三皈」、「五戒」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涂,生于「人道」,是名「人乘」。」
「人乘」,它的法门有两个,一个是三皈,一个五戒。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能够依止三皈五戒的法门来修行,能够使我们生起很多很多的善业,有善业的力量,使令我们超越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生于人道。这两个法门,我们认为它是一个「人乘」,它能够运载我们到人道的地方去。
「二、天乘-谓以「十善业」、「四禅定」、「四空定」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是名「天乘」。」
「天乘」,这个法的力量就更大,车乘能够到达的境界更远。天乘的法是指什么呢?指十善业四禅、四空定。十善业,它还是一种散乱心的善业,但是它又比五戒的法门又更高超。五戒只有身口二业,身三口四,七支。十善业,它还要调伏你内心的意业,贪瞋痴的烦恼,烦恼还要淡薄。十善业它能够引导我们到欲界天的境界,超越人道。四禅、四空定,它这个法不是散乱心,内心当中要能专注的在一种所缘境当中安住,达到一种寂静的境界。四禅、四空它这个车乘能够使令我们达到色界无色界的果报去。运载众生,越出人道,生于「天道」,是名「天乘」。这个「乘」,它的力量更大。
「三、声闻乘-谓以「四谛」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罗汉」,是名「声闻乘」。」
声闻人这一念心,它所修学的是观察四谛。观察生命的现象有两个大方向,一个是苦、集二谛,一个是灭、道二谛。苦集二谛是一种杂染的因果,灭道二谛是一种清净的还灭的因果。从四圣谛的观察,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使令我们能够越出三界,到达偏空涅槃的境界,成就阿罗汉果,是名「声闻乘」。这个「涅槃」是针对生死来说的。涅槃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叫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意思是说,我们凡夫在三界当中,它的流转是有生灭的现象。譬如说,我们今天做个人,有生老病死,死掉以后,又变成一个天。天的尊贵的果报受完以后,变成一只蚂蚁,卑贱果报。我们在三界当中,我们的生命现象是生生灭灭的,生生死死的,不断不断的变化。但是涅槃,它的境界是没有变化性的,它没有老病死的干扰,所以称为不生不灭。换句话说,我们到达涅槃境界以后,那种安乐,是一种永恒的安乐。偏空涅槃,它只能自受用,不能他受用。这个人进了这个涅槃以后,他自己在这个涅槃的境界里面,得到涅槃寂静乐。但是他只能自己受用,他不能够给众生受用,所以叫偏空,他没有妙有。
「四、缘觉乘-谓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越出三界,治「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缘觉乘」。」
「缘觉乘」跟「声闻乘」这两个车乘的目标是一样的,都到达偏空涅槃,不过这两个车乘的快慢不同。在天台教观上说,声闻乘的四谛法门,他主要的下手是观苦谛,观我们现前的果报,身心果报。他是从苦下手,从苦当中觉悟到无我。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种人的根性比较钝,车乘的速度比较慢。缘觉乘。缘觉人他在观的时候是观十二因缘,直接观无明。观生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生命的现象呢?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噢!原来生命的流转不是上帝的安排,是由于我们最初一念的无明。无明一动就有业力,无明缘行,行就缘识。我们有业力就使令我们投胎,识就是阿赖耶识,就是受身。就有很多的名色、六入、触、受。乃至于我们对于这个果报体的爱取,念念的爱取又产生了一种业力,产生了有,有这个业力又得到下一次的果报,就是生老病死。缘觉人这样的观察,知道生命的流转有十二个次第,一个引生另一个,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因为有无明就有业力,有业力就要投胎,有投胎就有爱取,有爱取就造业,又投胎。怎么办呢?所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灭则老病死灭。缘觉人他不是从果报观,他直接观照现前一念的无明。观察现前一念无明啊,它是假借因缘而有的,它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把这个无明给破坏了,他观十二因缘悟入空性,就比四谛的法门更加的直接了当,它不必在那个地方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有一定的次第。十二因缘的车乘,它是一个直达车,直接的趋向涅槃。所以辟支佛没有分果,阿罗汉有分果。阿罗汉有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他有这个阶位。辟支佛,他没有阶位,你要不是凡夫,就是辟支佛,中间没有分果。它是一个顿超的法门,十二因缘修行,直接观烦恼,以无明为所观境,不过它们两个过程当然有快慢,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偏空涅槃,这两个车乘的目的都一样。
「五、菩萨乘-谓以「六度」法门为乘,能运载众生,总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萨乘」。」
前面四个车乘偏重在自受用,偏重在自利。菩萨乘又叫大乘,这个车子运载自己,也运载无量无边的众生。六度法门是自利利他的。能运载一切众生,总超三界及二乘之境,至「大般涅槃」之「佛果」是名「菩萨乘」。大般涅槃比偏空涅槃更殊胜,前面的偏空涅槃它是自受用,大般涅槃它能够自受用,也能够他受用。《八识规矩颂》上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背襟。我们看这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什么因缘称为观世音菩萨呢?佛陀说: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身心受到很大的苦恼障碍,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闻其音声,皆得解脱。菩萨跟阿罗汉,他们两个车乘都已经到达彼岸,但是我们身心有苦恼,称念阿罗汉,称念南无舍利弗,南无目犍连,没有什么作用。因为阿罗汉的涅槃它能够自受用,只能够自受用。佛菩萨的涅槃,真空里面有妙用,有大悲心。所以说他能够跟众生有所谓的感应道交,佛菩萨他虽然安住在涅槃,但是他也能够随时的帮助众生。在唯识学上说,大般涅槃叫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以大智慧故不住生死。【华严经】讲一个譬喻,佛菩萨的涅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