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八

佛法修学概要(十八) 净界法师主讲 庚三、四空定 这一科是讲到天乘,就是说我们依止这样的法门,使令我们成就天的果报。天的法门主要有三个, 十善业、四禅定 跟 四空定 。我们看第三科的四空定
 佛法修学概要(十八)
净界法师主讲
庚三、四空定
这一科是讲到天乘,就是说我们依止这样的法门,使令我们成就天的果报。天的法门主要有三个,十善业、四禅定四空定。我们看第三科的四空定。
言「四空定」者,已无形色,名之为「空」;心无分散,名之为「定」。谓行者厌患色尘,如鸟之在笼,不得自在,故而摄心谛观,思惟「四无色处」,逐渐灭除一切对外境的感受及思想,以达「清净无染,虚空寂静」之精神净界,名「四空定」。
这一段把四空定作一个拢总的解释。什么是「四空定」?已无形色,名之为「空」。这一段的「空」是解释外在的一个相貌。他的外在相貌已经没有形状跟颜色。没有形状跟颜色,叫做「空」。天的果报有三类,一个是欲界天、一个是色界天、一个是无色界天。欲界天的人跟我们凡夫的人是一样的,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当然也是有很多很多的相貌,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欲,所以叫欲界天。色界天,他内心有禅定,有三昧乐的摄持,他心中已经没有欲望。但是因为他还有色法,他的色身特别的精妙,而且放大光明,所以叫作色界。无色界的天人已经没有业果色,他没有色法是指没有业果色,但是还有定果色。在唯识学把色法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由业力所创造的。譬如说你是一个男人,她是个女人,这个色法是你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叫作业果色。这个业果色在你一期的生命当中是不能变化的。定果色是在你禅定当中,他能随心,随自己心中的欲望,能作各式各样的变化。他能变一只小鸟、变一只兔子,或者变一颗树。所以四空天的天人,他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色法,在欲界天跟色界天,他都有固定的处所。欲界天最初的四天王天、忉利天、乃至于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他有一定的处所,色界天也是有固定的处所,无色界天是没有固定的处所。他随时随地都能够出现,随时随地以各式各样的样式出现,因为他已经没有业果身。当然不能说完全没有色法,没有色法,那就断灭见了。佛法讲缘起法,色心二法是不断灭的,乃至于佛陀都有色心。佛陀有无漏的法界身心,「空」指的是没有业果色
心无分散,名之为「定」。前面是讲外在的色身,这个是讲内心,心无分散。他的内心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不动,这是一种禅定的境界,叫「定」。合起来就是「四空定」。他是怎么修法呢?
因为行者厌患色尘,如鸟之在笼,不得自在。这个修禅定的人,他不知道障碍他自己的是心中的烦恼,以为色身对他来说是一种障碍。就好像一只鸟被关在笼子里面一样,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就像鸟一样,被这个色尘障碍住了。他这个时候去观察四无色处的境界,这样观察久了以后,慢慢、慢慢对外境的感受跟思想就熄灭,这个时候他对于色法的感受思想熄灭,转成对于无色界的一种感受思想现形,这个时候内心的状态,「清净无染,虚空寂静」的精神状态,称为「四空定」
四空定是这样修的,厌恶色身的障碍,把色身给消灭掉,变成一种纯精神的状态,这是「四空定」拢总的定义。我们看它的别相。
一、空无边处定-谓行者厌患色如牢笼,不得自在,心欲出离,乃摄心谛观,加功用行,破于色故,思惟「无边虚空」之相,此定成已,如鸟出笼,自由自在,已无业果色法,惟存定果色法,名「空无边处定」。
四空定最初的第一个,「空无边处定」。修行人厌患色法就像牢笼一样,使令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不得自在。他想要出离色法的系缚,加功用行,破于色故,思惟「无边虚空」之相。修四空定的人,要找一个高的地方,一个旷野的山顶。他住在山上,去取无边虚空的相貌。他经常观察无边的虚空,经过观察以后,慢慢、慢慢他对于色法的感受就停下来。我们讲一切惟心造,心中对于色法的受、想停下来,这个时候他的业果色就停下来,只有一种微细的定果色,这个就是「空无边处定」。他就是去取无边虚空的相貌,心中不断的缘无边的虚空,就把色法的力量给停下来。当然,这个停下来是暂时的,如石压草。就是厌色依空,厌恶色法,去追求空,只有空的相貌。
二、识无边处定-谓行者厌「虚空」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此定成已,心定不动,清净寂静,名「识无边处定」。
这个是从「空无变处定」再提升。修行人进一步的厌患虚空的相貌,,因为虚空的相貌是没有边际的,缘多则散。他攀缘久了以后,觉得这个无边的虚空太广大了。他总是觉得心外求法,使令自己的心散乱,会干扰他的禅定。所以他进一步放弃他所攀缘的虚空相貌,开始回光返照去攀缘那一念明了的心识。就是放弃所缘虚空,回过来攀缘能缘的那一念心。这个禅定成就以后,心定不动,清净寂静,名「识无边处定」。前面是厌色依空,这个是厌空依识。厌恶这个空,他觉得这个空太广大了,经常攀缘会障碍他心的寂静,所以他就去攀缘心识,成就以后就「识无边处定」。
三、无所有处定-谓行者复厌「识心」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故舍于「识」,转心缘「无所有法」;此定成已,空色双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名「无
所有处定」。
前面的「识无边处定」是攀缘心识。修行人心识攀缘久了以后,他又觉得这个明了的心识也太广大了。经常攀缘,使令他内心经常散乱扰动,破坏他的禅定,破坏他的寂静。他又不再攀缘心识,他开始去攀无所有。佛法讲「空性」,它是一个理性。我空、法空,是一个真理,它不是一个相貌的东西,不是一个事相的东西。外道的无所有法是自己捏造出来的,他自己观想出一个境界。他认为那个境界是一个无所有,那不是一个理性,那是一个事相,一个虚妄的,心中所捏造的一个境界。他就以一个无所有的境界,当他的所缘境,不断的观察这个境界以后,就空色双亡。色法不可得,虚空的相貌也不可得,乃至于他的心识都停下来。这个心识停下来,指的是粗的心识,微细的心识还在,心识是不能断灭的。我们讲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恒转如暴流,水流是不能停下来。他停下来的是那个是粗的,粗显的心识停下来。这个时候内心的状态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内心当中,迥无攸往,内心空旷,一望无际,内心当中非常的开阔,空旷,这个时候的定叫「无所有处定」。他也不攀缘虚空,也不攀缘心识,他的心云何应住,安住在什么境界呢?他的心安住在无所有的境界。这个时候内心当中更加寂静,彼前面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更加的寂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