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三

佛法修学概要(十三) 净界法师主讲 丙三、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 这一科是讲到正见篇。正见篇主要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这一科分成三小科,就是 业果、空性、实相 三个道理,现在讲到实相的道理。实
佛法修学概要(十三)
净界法师主讲
丙三、会通诸说明实相正印
这一科是讲到正见篇。正见篇主要是解释生命的真实相,这一科分成三小科,就是业果、空性、实相三个道理,现在讲到实相的道理。实相的道理简单的说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十法界的因果是我们一念的心性所创造的,这个就是生命的真实相。前面的两段是引用经论来解释,会通诸说,这以下是引用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它是以天台的教观来发明诸法实相。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且如此心,不再内外诸处,异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界无非即空假中。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以上是蕅益大师用天台教观来解释诸法实相。
「世间学问,义理浅,头绪多,故似易反难;出世学问,义理深,线索一,故虽难仍易。」
一开始蕅益大师把出世间的智慧,跟世间的智慧做一个比较。世间的学问包括医学、文学、科学等等,基本上这学问的安立,都是从一种外表的现象界,透过这种现象差别,加以归纳,产生一个轨则。他所探索的内容,在时间上只有讲到今生。在空间上讲到人法界。所以说它是义理浅。这个时空都是很浅。头绪多,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汇归处,每一个学问有每一个学问的方向。每一个学问跟每一个学问之间没有一共同点,各式各样的头绪。所以学起来虽然是义理浅,好像很容易。但是头绪多就感到非常的复杂,而困难。佛法的智慧就不一样,义理深。佛陀在经典里面,所开导我们的是明白整个十法界的缘起真相,在空间上是十法界,在时间上讲到过去现在未来,讲三世的流转。所以说佛法的这种智慧对生命的观察,就更加的深入了。线索一。虽然开出来有十法界的差别,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线索,所以说虽难仍易。虽然它的义理很深,但是它有一个共同的线索,学起来反倒是容易明白。蕅益大师把世间的智慧,跟出世间的智慧,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佛法的线索,十法界差别的根源,就是我们一念的心性。就是你坐在这个地方,你能够产生种种明了分别功能的那一念心识。我们在追求学问的目的都是要追求安乐,但是世间的学问,它偏重在追求物质的安乐。就是给我们发明个汽车,建造一栋好的房子,让我们色身产生安乐。但是佛法所求得的安乐是偏重在心性,精神方面。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下,日常生活当中,冷静的来观照我们身心世界。事实上,色身的安乐是非常暗钝的,非常的短暂。除非我们真的是严重的缺乏这种的日常必需品,没有饭吃的,完全没有衣服穿的,很严重的缺乏。否则正常情况,我们一天当中,色身的感受是非常迟钝、非常短暂的,而我们一天当中影响我们快乐跟痛苦,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内心情绪的变化,如果我们能够稍微冷静一下观察。换句话说,精神的安乐是更重要,它的影响力更大。佛法它就是特别的标出生命的本质就是以心为主,而不是以色法为主。所以讲线索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这个生命为什么有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念头。
「古云:立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这个「古」是指永明延寿大师。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论当中,他解释宗镜,什么是宗?什么是镜?宗是立一心为宗。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内心的体性。体性是一心。「一」是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一念清净心。作用有各式各样的差别,每一个人每一个人念头不同,就像镜子他现出各式各样染净的相貌出来。照万法如镜,这个讲的是作用,镜子的作用。蕅益大师扼要的把心的相貌,从它的体跟用把它说出来。这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蕅益大师就更详细的把这个观念开展出来。「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这是天台宗的一种修行方法,观心性。智者大师在解释【妙法莲华经】的时候,讲了九十天解释「妙法」。妙是不可思议,就是「法」不可思议。智者大师把这个妙法分成三段,第一个是众生法妙。第二个是佛法妙。第三个是心法妙。众生法是指的我们杂染的法界,我们凡夫惑业苦。每天起各式各样的烦恼,烦恼一动就是一个业力,有这个业力就得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惑业苦的流转。这种法也是妙,为什么妙呢?这种法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人创造地狱的刀山油锅,这个人也不可思议。第二个是佛法,佛法也是妙。佛菩萨那一念清净心,能够显出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法身般若解脱。这种清净的法界也是妙。智者大师讲第三个妙就是心法妙,前面的众生法是杂染法,佛法是讲清净法,现前一念心性,有杂染也有清净,它通于杂染也通于清净。它觉悟的时候是变成清净,迷惑的时候是杂染,所以我们这念心也是妙,不可思议。它能够清净,它能够使水变成波浪,也可以波浪变成水,我们这一念心也不可思议。智者大师说,佛法界太高,众生法界太广,观一念心性最为扼要。修止观,佛的法界当然是特别殊胜,净土宗、密宗特别喜欢观佛法界,观本尊相应,上师相应,观佛菩萨正报的身心,依报的净土,这种法门太高。众生法界,南传佛教特别喜欢观现前的身心,特别喜欢观我们色身的不净。死了以后,尸体各式各样的臭秽,或者观我们的呼吸,从鼻孔到丹田,从丹田到鼻孔。小乘的止观特别喜欢观众生法界。当然心情是不同,观佛法界的心情是皈依的心情,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小乘的思想,他观这个身心是厌恶的,有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来厌恶身心世界。那个感情是不同。智者大师说修行最容易成就的是光明一念心,最容易成就。智者大师意思是这样。所以能观心性则具一切佛法。能观的是三观智慧,所观的是一念心。所观境是一念的心性。你能够这样去修有什么好处呢?则具一切佛法。能够总持一切佛法的修学内容,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你观心的过程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从你凡夫到成佛,你观一心就可以全部圆满。应该怎么观心呢?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他有三个角度,空假中三个角度。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