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三(4)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然后再观即假,然后再把空假统一起来,这是有一个次第的。 「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 十法界是怎么安立的呢?有一个人他对于空性不明白,认为有一个我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后再观即假,然后再把空假统一起来,这是有一个次第的。
「迷此一念即空则为六凡,迷即假则为二乘,迷即中则为别教。」十法界是怎么安立的呢?有一个人他对于空性不明白,认为有一个我,这个人可能会造善,也可能会造恶,但是他都不能够离开三界,不能够离开十二因缘的力量。无明缘行。因为他这个无明没有破,无明就会产生行,有业力就会得果报,惑业苦。迷即假则为二乘。对于差别相的道理不明白,就是二乘人。二乘人是偏空,他观一个法空,他就安住在空里面自受用,所以你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这个人因果怎么样,他的因果怎么样,你问阿罗汉,阿罗汉不明白,他也不想明白,因为他也不想教化你。你这个人罪障重不重,你这个人善根的厚薄,烦恼的浅深,应该以什么法门得度,阿罗汉他也没有兴趣,他安住在内心的空性,寂静安乐就好了。所以阿罗汉对这个假观是不重视的。迷即中则为别教。别教的菩萨他也修空观,也修假观。但是别教的菩萨空假是不能统一,他空观的时候,假观的力量就会退失,他从空出假度化众生的时候,他空观的智慧也会稍微退失,他的空跟假很难统一起来,别教菩萨有这样的困难。
「惟悟现前一念当下即空假中,则十法界无非即空假中。」
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这个无量无边的法界,你不要急着去观察它,一开始先扣住你现前一念,日常生活你遇到了谁?跟谁讲什么话?或者去拜佛,或者去办事情,你内心当中会接触很多很多的所缘境界,你就不要管它,你就去观察你内心的状态,去回光返照。经常心跟境一接触的时候,你就回光返照观心,观一念心性,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这样子修行。这样修行以后,慢慢的你对内心的相貌明白以后,你也能够对境界知道它即空即假即中。就是说你先扣住一个点,先明白你这一念心的相貌,然后你就很容易明白,这一切法是怎么回事,这世间是怎么回事,你就容易明白。
「不于九法界外别趋佛界,亦不于佛界外别有九界,是谓三千果成,咸称常乐矣!」
九法界是一个众生法界,一个杂染的法界。佛法界是一个清净法界。我们刚开始会有一种对待,杂染法界就是杂染法界,清净法界是清净法界。但是你明白即空即假即中以后,你会发觉这两个是不二的,大乘的平等不二法门。这句话怎么说呢?我要成佛,佛的那一念心是特别的清净光明,倒是我的这一念心,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一天到晚打妄想。但是你也不要自暴自弃,所谓的成佛也就是不离开你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怎么说呢?你去看那个海,在台风的时候去看海,海都是波浪,但是你要知道曾几何时,当这个台风平静了以后,它到时候变成平静的水,不就是这个水吗?水的本质是一样的。波浪跟平静的水,这两个水的本质是一样的。有一天你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成就佛道,业尽情空,无量无边的功德都具足,你那一念明了性跟你现在的明了性都是一样的,不是离开了这一念打妄想的心有佛,佛的心可得。只是你要假借修习止观的因缘,来调整你这一念烦恼的心,这样子而已。这种思想在密宗、在净土宗都很强调。什么叫灌顶?灌顶不是说上师把这个水洒在你头上叫做灌顶,你要明白道理。明白什么道理呢?明白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是你内心本来具足的,你有成就观世音菩萨的可能性。你才去持大悲咒叫灌顶。大悲咒是个加行,是个增上缘。你内心当中能不能成就观世音菩萨是亲因缘。净土宗也是这样讲,你念阿弥陀佛,你怎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凭什么呢?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是业障深重,但是从本性上观察,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内之佛;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应道交。讲到本尊相应,我们凡夫跟佛菩萨感应道交,一定要建立一种心性一种大乘的不二法门。如果我们产生自性执,我是业障深重凡夫,你是佛菩萨,我高攀不上。我是一个乞丐,你是大富长者,我们两个没有关系。你没有资格修这种圆顿的本尊的相应,没办法。你这种思想,你一辈子持大悲咒,你永远不可能成就观世音菩萨。你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因为你自性执障碍你自己。关于这一点,【楞严经】讲一个譬喻,佛陀问阿难尊者:阿难,你拿沙去煮,可不可以煮成饭呢?阿难回答:佛陀,沙用很多很多时间去煮,它只是变成热沙,不能煮成饭。佛陀说:为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沙非饭本。因为沙不是饭的根本,怎么用功它永远是沙。佛陀说:是啊!我们修行亦复如是。假如你这一念妄想的心本质不是清净,跟诸佛不同体的话,你怎么用功都不能成佛,因为你的因果不随顺。就是说你的本质根本就没有成就这个东西的可能性,你再怎么去加行,再怎么把它拿火去烧,它的本质就是沙是不能改变,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就经常的去忆念,我这一念心的本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虽然我打很多很多的妄想,那都不真实。那些东西如梦如幻,是后天熏习而有的,我本性的清净是不能改变的,我这一念清净的本性跟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我有一天也能够成就阿弥陀佛,也能够作观世音菩萨。因为我的本性跟佛的本性是相随顺的,所以我能够假借念佛的因缘,持咒的因缘来开展我自性的功德。天台宗的思想就是从这样建立起来的,所以说你依止这样的一种根源,称性起修,三千果成,咸称常乐。念念之间趋向佛的功德。智者大师的观心法门,它非常巧妙地,是一个圆顿的法门。
「向此荐取,方知千经万论,咸非心外施设,勉之!」
蕅益大师说,我们能够从这样的观念去体会,你才知道佛陀跟历代祖师的慈悲,讲了这么多的法语,都不是离开一念心另外有法,一切的法门是以明心为要,一切的行门是以净心为要,完全是在明白这一念心,完全是在净化这一念心而已。勉之!这个应该好好的勉励自己去体会体会。
天台宗有一句话,这句话可以去体会一下,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天台宗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一念心把它摄用归体,十法界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菩萨法界、二乘法界、人天法界、三恶道法界。把这个法界圆融体汇归起来,作我一念心。把本性回归到它的根源,就是我这一念的清净心。但是我这一念清净心一动,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要起贪烦恼,贪为法界,一切法界贪。我起的是贪烦恼,虽然我布施持戒,整个法界布施持戒的行为都被贪染污了。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所以修行的功德不在于外表安逸,是你内心的逸乐,是不是一种清净的逸乐。有一个政府官员去参访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就倒开水请他们喝,作官的人不把开水当一回事,喝了一半就倒掉。印光大师就呵责他,你有多大福报,这样子浪费。其实印光大师他不是在呵责你倒掉那半杯开水,那半杯开水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的水多的是。关键在于你浪费的那一念心,这个可怕。我倒掉半杯开水对我福报就有折损?这半杯开水对我的福报有那么严重?不能这样讲。关键不在于那半杯开水,关键是你倒掉的时候,是当时你那一念很随便的,很不珍惜物质,很不惜福的心。这个浪费的心,它正是破坏你的福报,因为浪费为法界,一切法界浪费,关键在那一念心性,那一念染污的心性。大师他的慈悲,一见面的时候直指人心,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经常看看我们的念头,知道我们大概跟什么法界相应,不过可以调整。佛法有很多的法宝,它可以帮助你改变你的内心状态,它可以改变。这个是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状态是即空即假即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