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六

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净界法师主讲 庚四、不妄语 。 五戒当中,前面的三条戒杀、盗、淫是属于身业的过失,以下的妄语戒是属于口业的过失。 辛一、解释名义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
佛法修学概要(十六)
净界法师主讲
庚四、不妄语
五戒当中,前面的三条戒杀、盗、淫是属于身业的过失,以下的妄语戒是属于口业的过失。
辛一、解释名义
「心口相违,言不称实,欺诳他人,名为「妄语」。」
妄语的定义就是心口相违,言不称实。「心」就是说你是你心中所想的内容。「口」是你口中所说的话。你心中所想的内容跟你口中所说的话,是互相的违背。换句话说,言不称实,你的语言不称和实际的情形。你的动机是欺诳他人,这样子叫做妄语。妄语的定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心口相违」。有时候我们讲话的内容,不一定合乎实际,但是你当时并不是欺诳的,而是一种智慧的不够,判断的不够,这样子是不能构成妄语的。
譬如说佛在世的时候,在毗舍离国有旱灾,几天不下雨,大家就很紧张。外道就去求外道的师父,佛弟子就找比丘来看看,到底什么时候才会下雨。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刚好在毗舍离国游化,佛弟子就请目犍连尊者去观察一下,什么时候下雨。当然,大阿罗汉三明、六通、大解脱,他一入定说,七天后肯定会下雨。大家就很高兴,七天也不是很久,就忍耐七天。但是到第七天的时候,还是没下雨。这个时候居士就开始讥嫌了,说你看比丘打妄语,目犍连尊者大阿罗汉打妄语。比丘就把讥嫌的话报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连尊者找来,明知故问的说:你说七天会下雨,你有这样子讲嘛?说:有。佛陀说:你当时讲这个话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来讲呢?目犍连尊者说:我当时讲这个话是用正直的心情。佛陀就说:目犍连尊者没有打妄语,因为他当时入定的时候,他在定中也真实看到一片乌云飘过来,照这个速度,七天会到毗舍离国的前面,会下雨。但是这片乌云在前进的过程当中,被阿修罗生气用手把这片乌云拨走了。这过程有变化,但是目犍连尊者当时入定的时候,他内心当中真实看到的乌云,而也把它内心中看到的境界如实的表达出来,虽然言不称实,但是不能构成妄语。
所以我们在判定妄语的时候,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说,心口相违,就是关键。就是你内心所要表达的内涵,跟你嘴巴真实表达的内涵不一样,这个才构成妄语。
定义有两个内涵,「一、大妄语。二、小妄语。」大小是曰着过失的轻重。大妄语的过失特别重,小妄语的过失比较轻。以过失的轻重来安立大小。这个大妄语是正制,正式所制定的戒法。小妄语是兼制,兼带的。
「若未证四果,妄言已证;未得四禅,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己悟;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
大妄语,藕益大师提出几个内涵
第一个、「未证四果,妄言已证」。四果指的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一个圣人的境界。圣人内心当中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你内心当中没有成就五分法身,成就四果,你说你证就四果。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未得四禅,妄言已得。」四禅指的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四禅。在禅定当中,他有寂静明了的功德,明了寂静的功德。没有得到四禅,你说得到四禅。这是第二种情况。
「乃至于未悟道,妄言已悟。」你没有开悟,没有开悟到诸法的实相,你说你开悟。
「及妄言天来、龙来、鬼神来等。」你说你昨天在做晚课的时候,在持咒的时候,有诸天来,或者是龙,或者是鬼神,来到你修行的地方向你恭敬礼拜赞叹,这种情况等等。
「过人之法,虚而不实,诳惑世人,名大妄语。」这个地方所要强调的是过人之法。大妄语是说你讲的内涵,是一种超过一般凡夫的法。因为一般凡夫的法是不可能有所谓的初果,禅定,乃至于开悟,乃至于说天龙鬼神来恭敬皈依你的情形,一般凡夫是没有这种境界的。大妄语的一个内涵就是过人之法。你的动机是要诳惑世人,欺诳迷惑世人,这个大妄语。大妄语就你自己来说,破坏你正直的心情。一个邪曲的心是很难追求圣道的。
《楞严经》它在修止观的时候,它很强调「直心是道场」。一个经常打妄语的人,他修行是很难跟圣道相应的。就自身来说,障碍自己修学圣道的因缘,就整个佛法来说,你这个大妄语,以凡慢圣。你是个凡夫,但是你混乱圣人,凡夫来假装圣人的境界,这样子会破坏信施的平等布施之心。因为信众他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是出自于他一个平等的布施心。菩萨戒说:我们亲近法师要有所检别。要检择这个法师他的德行、他的正知见,是不是值得我们依止。就是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有所检别。但是你布施的时候,你不能有所检别。所以菩萨戒说,一个信徒来到僧团,不管你拿多少东西,有多少钱,一定要平等布施。不能说我这些东西,我只供养有持午的比丘,不能这样子。你也不能有所检别,我这个东西只供养戒腊十腊以上的比丘,也不能这样子,你这样的布施功德非常有限。你一定是以平等心来供养所有戒腊的比丘,平等布施,这个布施功德跟法性相应。你今天以凡慢圣,你今天公开的指出你是一个圣人,你是一个成就圣道的人,成就禅定的人,信徒会对你特别的重视,破坏他的平等心,使令信徒的布施不能成就广大的功德。这个过失就特别重,以凡慢圣。所以佛陀大妄语的罪制的特别重,就在此地。因为你破坏了整个信众的平等心,而且他有败乱整个佛法的修行位次。小妄语,以下的过失比较轻,就叫小。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四、恶口-骂詈诅咒,令他不堪。」
小妄语是过失比较轻的,第一个是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你心中所想的跟嘴巴所说的是相违背,你的目的是欺诳他人。这当中包括见闻觉知。譬如说,你实际有见到,但是你说没有见到。你实际是这样听闻,你说你没有听闻,乃至于觉知等等。小妄语包括见闻觉知,只要是心口相违,欺诳他人,都叫做妄言。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绮语是讲一些世间轻浮的言词,戏论,增长彼此的放逸。绮语就是讲一些开玩笑的话。虽然也是无伤大雅,但是它的过失就是容易增长放逸。当然我们一天到晚在很粗的环境,内心当中广泛的在色声香味触法活动的人,讲讲绮语感觉不出有什么样大的过失。但是经常在静坐、修止观的人,内心当中经常寂静住的人,他觉得很大的不同。你跟人家开开玩笑,讲一些绮语,你再去打坐的时候,就静不下来,心中的掉举,等流的扰动性它就会干扰你。所以真正修行人,他不讲戏论的。他要嘛!保持默然,要嘛!就讲佛法。因为绮语讲久了以后,你的心散乱掉举,摄不住,他的心晃动摄不住。所以它有一个缺点,增长放逸,有这个过失。绮语的心情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