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三(3)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你过不了关的,会出状况。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这个 法宝 ,非常有力量,非常妙的。佛法所说的道理,没有一个道理是谈玄说妙,完全在讲你现实的身心世界的状态,现实的,就是你现前的状态。佛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过不了关的,会出状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个法宝,非常有力量,非常妙的。佛法所说的道理,没有一个道理是谈玄说妙,完全在讲你现实的身心世界的状态,现实的,就是你现前的状态。佛陀只是把这个真实相告诉你,佛陀不是在讲另外一个玄妙的道理,不是。你现在这个人的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告诉你这件事情。就是我们不要一天到晚依我们的妄想来看事情,不要用众生的知见来看这一念心,你要去听听佛陀怎么说。佛陀说:我们这一念心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非过去现在未来,亦非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缘生,岂非即空。观察我们这一念心,认为我们自己捏造出来,那个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的,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是清净本然的。如果我们今天有这样的体会以后,那你修行就不同了。有烦恼现前的时候,有罪业现前的时候,你容易过关,你会比一般人容易过关。临命终的时候,就算有烦恼现前,烦恼不能障碍你,这种如梦如幻的业性本空,你那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的般若波罗密现前的时候,它不能障碍你。我前一段时间去大陆,从大陆回来生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头痛,身体也是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觉。我感觉到一个人的禅定容易退失,平常身体健康的时候,一念佛心就容易寂静,不容易散乱。但是生病的时候,心就容易散乱,东想西想,控制不住,妄想控制不住。但是般若波罗密,你知道你这个妄想不真实,你不随它转。一个人所栽培的智慧是不容易退失的,般若波罗密不容易退失,禅定很容易退失。你生了病禅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神通就失掉,阿罗汉一生病就跟凡夫一样,但是阿罗汉那个我空,观我们这一念心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他那个智慧的理解是不会退失的。所以我发觉一个人的智慧不退失,禅定是靠不住的。
这是第一个我们观察的方向。
「而十界十如三千性相,炳然齐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
前面的观察是观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这以下观作用。我们这一念心不是经常安住在空的本性,它有各式各样的作用,这个作用要怎样去理解呢?一般把这个作用分成十法界,你动一个念头就具足十法界。智者大师又把每一个法界加以细分,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整个开展出来就是一个三千性相百界千如。这个十法界十如是的假观,是智者大师一个最殊胜的观法。我看印度祖师传承当中,龙树菩萨的中观,无著菩萨的唯识观,对这个空义发明的很清楚,但是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没有智者大师详细。智者大师观我们这一念心即假讲的详细,讲的非常详细。我们怎么观我们这一念心的差别相貌呢?智者大师把十法界分成四个部分,佛菩萨这两个法界是一部份,同一个等级的。二乘人、声闻缘觉法界是同一个等级,这是一部份。三善道、人天、阿修罗是一个部分,三恶道又一部份。他把十法界分四部分。这四部分的性相,这念心的习性跟相貌不同。譬如说三恶道众生,三恶道众生这一念心的作用,他的习性是恶性。我们讲因缘果报,说这个人是三恶道的种子,怎么知道呢?这个人他起善念很困难,叫他去布施、持戒、忍辱很困难,你叫他起贪瞋痴很容易,他内心当中随顺于恶性的势力强,它有这样恶的习性,如是性。他的相貌躁动苦恼,这个人你看他的样子就是坐立难安,特别的躁动,动不动就感到很苦恼,也没有人去干扰他,他就是愁眉苦脸的,这种人就是三恶道的种性。他的习性是恶性,他的相貌是躁动不安。另外一个三善道,他的习性是善性。这个人他也有恶的一面,善的一面,但是他的善性比较强。这个人你要他布施,他同意。即使他没钱,要他布施,至少随喜。他的善性强过于恶性,这个人的相貌寂静安乐,他一天当中容易寂静,快乐的时间也多,这种人的业感多分来说是要往生三善道的。第三种是二乘人,他的习性是出离性。这种人的内心不起恶念,他对布施持戒忍辱的善念也不是很强调,他一天到晚安住在空性,他一天到晚就是出离,观三界如牢狱,是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这个人的个性特别的清高,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的。他这种出离性表现出来的相貌,调柔清净,因为他经常修无我观。修无我观的人调柔,内心一片清净,他经常安住在清净的法性当中,这种人多分来说是二乘种性。第四种是一种菩提种性,菩提种性的人,他内心当中大慈大悲的心,相貌特别强。大慈大悲的心特别强,这个是佛菩萨种性。智者大师说观心可以以这四个大方向来观,佛菩萨、二乘、人天乃即三恶道。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可以判定你这个人的种性,你未来的业感果报大概是个什么方向。前面是讲空性,空性里面是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快乐的果报不可得,痛苦的果报不可得。作用就牵涉到因缘果报了,各式各样的因缘果报,善的因缘善的果报,恶的因缘恶的果报,这叫十界十如三千性相,各式各样的森罗万象。炳然齐现。就是很清楚分明的显现。无欠无余,岂非即假。即假是最难明白的,菩萨的所知障,前面的空观,我们在学佛讲三大阿僧祇劫,空观只花了一大阿僧祇劫,就证得我空法空的真如。尔后的修行,从空出假,观一切法即假,观诸法的差别相要花两大阿僧祇劫,从初地以后到成佛要花两大阿僧祇劫。这假相最难明白的,不过这几个大方向我们可以先掌握。譬如人的种性。多分来说是善性,是寂静安乐,但是你看《了凡四训》,他有讲一些差别,微细差别。一个谦卑的人,厚道的人,这个人经常出现谦卑,出现厚道,他有福报,你不要管他这个人是什么,他有福报之相。一个骄慢刻薄的人,经常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是薄福之相。有这样的差别。所以这个即假有很多很多明摆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差别相。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于其中间无是非是,岂非即中。」
这念心里面显现万法,心一动就有差别的相貌出现,这些法离不开心,心也离不开法,整个当中无是非是。「无是非是」怎么看呢?从体性来说它是毕竟空,所以无是,无有少法可得。从作用来说,它有各式各样的因缘,无非是,差别相。所以说把前面的空观跟第二个假观把它统一起来,空假不二,这个就是中观。照次第来说,智者大师的意思要先从空入假。你一定要先明白这一念心的本性是空,你才能够修假观的。为什么呢?你一开始啊,我们凡夫的自性执很重,我执、法执很重。你一开始不修空观,修假观。你一修,看到你的心的相貌,是一个三恶道种性,你就害怕,害怕反而障道,害怕是不能解决事情的。所以说你知道你这一念心是空了以后,你在观即假的时候,虽然你会发现到你内心当中的一些问题,烦恼,都是因为本性空,你就有信心能够改变它,你不会害怕,因为它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是如梦如幻的,它也可以假借法门的修学来对治消灭的,因为它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智者大师安排,你要先修空观,看到我们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净,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