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菩提心,是从自性的理性上来观察,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人过去或现在要学习大乘经典,明白十法界的众生跟佛是同一个佛性的。从同一个佛性的角度当中,发起同体大悲的心,去行菩萨道,这是从理性上而 发心。前面是从事上发心。所以讲自觉圣趣,光明发辉。一方面能够悟入你的自觉圣趣,自觉圣趣是我们的清净心,然后再从自性清净心的光明当中,发挥你的大悲心。彻其源底。古德说,无不还归十法界,无不从此法界流。从这一念一真法界的清净心当中,开展出你的菩萨道。共回向净土,普与众生,同登极乐,便是无上菩提种子。这样子的一种种子是最殊胜,这个种子是【法华经】说的一佛乘。直接的趋向于无上菩提。这意思是说,今天在学佛的过程当中,你是持戒也好、看经也好、坐禅也好,这三个法都是不决定的。这三个法会让你成佛作祖,但是也会让你堕坑落堑,关键在你的发心。我们在高速公路跑,车子的动力速度很快,速度是好是坏,不一定。因为决定你的去处是你的方向,你的方向盘往北边,速度就加持在北边。你的方向盘是趋向于南边,你的速度就加持在南边,就是整个目标的确认,影响到你未来的果报。 总结。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假设我们发心是正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一切的行法,你发心正,一切的行法都趋向于正道。反过来,我们的发心是邪恶的,是随顺我们个人的烦恼的,一切的行法就趋向于邪道。一切法可能是正,也可能是邪,就是我们一念心来决定。 我们看【法句经】两段的经文。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 【法句经】这部经本来是属于南传的,或者说是小乘的经典,但是当中有大乘的意在里面。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诸法,有善法、有恶法,主要是这两种法。这两个法会出现是意先导,所以我们今天会生起善业恶业,身体是不能做主的,就是你的心念要先动。你一定会动一个善念,然后才创造善业。你一定是会先生起一个恶念,然后才去造做一个恶业。所以善恶业的生起,它的根源就是意先导。牛决定你车的方向,牛不活动,车子不能活动的。 「意主意造作」,意念不但是业力的前导,而且在整个造业的过程,他还是一个主宰者,还是一个真实的造作者。他不但是引导整个刚开始的先机,乃至于整个过程的变化、轻重,完全是你的意业来主宰,来造作。「若以染污意,或语或行业。」假设我们的因地当中,今天作这件事情是随顺烦恼的,贪烦恼生起了,控制不住了,就造一件事情。或者瞋烦恼,高慢心,为了嫉妒的因缘去造这件事情,以染污的意,所发动的口业或身业。不管这个口业、身业外表看起来是多么的良善,但是因为染污意都被这个业所染污了,最后的果报,毕竟是痛苦的果报。就像车轮永远随顺于兽足,就是因果如此。就是你的染污意一定是引导痛苦的果报出现。就像车轮永远会随顺兽足而行一样。反过来说,「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这都是一样的,一切的法都是意业来先导,整个过程由意业来主宰造作。假设我们今天的行为以慈悲心,「或语或行业」,虽然今天表面上呵责他,或者打他、骂他。但是我这样的行为,外表看起来是如此的粗暴,但是我是一念的想要利益他的心,这样子最后果报还是安乐的,对我来说还是安乐的。讲一个譬喻「如影不离形」,影子不 能离开物体的本质。就是你依止清净意,所发动的语业、身业,你一定是快乐的。从这个地方可以知道,我们出家久了以后,不管在自己的行为上,看别人各式各样的行为上,有时候我们很难判定一个行为的善恶,有时候很难。这地方的学习就知道一个消息,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我们知道怎么判断。就是说假设他今天依止染污意,不管他的行为是多么的美妙,这个就是恶业,这样的结果,一定使令他今生、来生的生命是痛苦的。假设我们今天依止的是清净意,不管外表看起还是多么的粗暴,这样的业在佛法看起来是善业。善业的因缘会使令我们今生、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我们可以以染污意跟清净意来决定业的善恶,这个地方是讲出这个消息。 在【宗镜录】永明大师也讲出一个事情,古时候,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治理黄河的时候,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为公为众,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走进去,没有时间走进去。功劳很大。颜渊处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渊处在春秋末年,春秋五霸。表面上尊王攘夷,齐桓公,相管仲,九合诸侯,一空天下。齐桓公表面上是尊王攘夷,事实上他内心当中完全要成就自己的霸业,以尊王攘夷做一个号召。所以在春秋时代,每一个诸侯都是为个人的私欲,为自己的地位在着想,没有一个人要随顺仁义,去推行仁义之道。颜渊虽然有很多的才华,但是最后的选择,帮有道者是,帮无道者非,他退避在一个偏僻的陋巷。永明延寿大师说,这两个历史上的贤人功劳是完全一样。 我们会想,大禹他作了很多事情,作了十三年的治水,颜渊什么事都没做,一天到晚在陋巷里面一天过一天,这两个人怎么功劳一样呢?永明大师解释,异地而居,亦复如是。如果今天大禹处在春秋的情况,他也一定是处陋巷,不敢去管这些政治的事务。今天把颜渊放在舜作皇帝的时候,舜是一个有道之士,颜渊也一定是为公为众。他们俩个的功德,内心当中是一致的。遇到不同的因缘,就表现不同的行为。功德是曰内心安立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他讲六波蜜,布施波罗蜜的体性是安立在舍心,不安立外境。为什么不安立外境?布施波罗蜜如果安立外境,这个世间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贫穷当中,没有一个众生能够成佛。你这尊佛六波罗蜜圆满,怎么还有这么多众生在贫穷当中?你布施波罗密是怎么修的?不是这样讲的。就是说这个菩萨,他无量无边劫当中,他修舍心,把自己的财物舍出去,虽然一块钱,他舍出去,乃至于舍自己的生命手足,舍到最后,他内心悭贪的心所完全没有了,这个时候他圆满了,跟别人没关系的。他假借施波罗蜜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舍心,是这个意思。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一样。宗大师的大智慧,六波罗蜜是约内心安立的。持戒也是这样,从经论上说,无量无 边众生成佛,持戒波罗蜜圆满,但是很多人还受到伤害,这怎么说是持戒圆满呢?不是的。是曰着佛他内心当中,他损恼有情的心,他内心当中的恶念完全消失了。佛陀任何情况,他不生起损恼有情的心,这个佛持戒圆满,戒波罗蜜圆满,跟众生是没关系的。所们今天成就一个功德以后,我们可能有因缘表现出来,也可能表现不出来,就是这个功德是安立在你的内心的,从内心上来观察,就是临命终那一念,那一念是我们平常栽培的。我们作定课的时候,修十五分钟,修止修观,修慈悲观,修无常观,不要小看这十五分钟,你的生命就在这个地方开始改变。因为你内心的思想开始变化的时候,你的生命也变化。你说我修了十五分钟,我出来以后也是一样吃饭睡觉。是的。但是你遇到境界,你的思想增上以后,你采取的行动跟以前不一样,你以后尽未来际的行为会不一样。我们刚开始在山中修行,不要认为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一天到晚在这边拜佛,修四念处,修大悲心,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因为你未来的生命当中,会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就在你打坐的时候开始栽培。你为什么能够利益有情?为什么能够建立佛法广度众生?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为什么会有善良的心,世间上的事情不会自然有的,就是你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息诸缘务,在山中好好的根据佛陀的法语,去修止修观,栽培起来的。所以你现在的止观,是未来利他的基础。这个地方强调说,我们今天的果报是趋向成佛作祖的安乐,或者是趋向于堕坑落堑,就是你那一念心的善恶。这个地方,我们刚开始发心要正确。虽然我们不是马上能够断除一切恶,修习一切善,不是马上。但是你的大方向不能错,关键在这个地方,大方向不能错。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