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四(6)

佛陀意思是说:这个是你们因地的发心不同,不是佛陀有偏心。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你的发心就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因为你的因地只为你自己着想,所以未来得涅槃的时候,这个涅槃只足
佛陀意思是说:这个是你们因地的发心不同,不是佛陀有偏心。就是在因地的时候,你的发心就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因为你的因地只为你自己着想,所以未来得涅槃的时候,这个涅槃只足够你自己受用。你刚开始发心的时候,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你一开始就会考虑到无量有情,所以你得到涅槃以后,你自然这个涅槃也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你自己受用常乐我净,而这个涅槃又能创造出无量无边的国土,无量无边的应化身来广度众生。因为你的因地发心就是这样子的,就是众生界尽,我愿方尽。所以得果报的时候,你的涅槃能够自受用,能够他受用。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发菩提心是对的,你以后的果报就大,你因地发心小,你种出来的水果就是小。虽然是共同的成就涅槃,解脱生死,但是这两个作用可不一样。
第四:偏、圆。「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偏、圆都是属于大乘菩萨的发心,只是偏,偏在事相,在有所得的事相上去发心。圆是观察理性,观察自性,从理性上发心,所以比较圆,涵盖的范围比较圆满。密宗讲,世俗菩提心是偏,胜义菩提心是圆。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菩萨发心,认为众生是在心外,佛道也是心外,这都不是约内心安立的,心外真实有众生可度,心外真实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对于所作的功德念念不忘,我今天又做了什么善事。知见不泯,功勋是约所修的善法,知见是约能修的心,就是我见。我能够度众生,你是我度的。有一个我,有一个所。「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就是说这个菩萨都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虽然有慈悲心,但是智慧是不够的,他就是在事相上发心。「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菩萨他有慈悲心以后,学习大乘经典,读【法华经】、【金刚经】、【华严经】。【金刚经】说,若菩萨广度一切众生以后,他心中,而实无众生得度化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虽然广度众生,他会往内心自性清净心去会。说自性是众生,就是说观察众生的果报跟佛的果报,不离开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在因果上来说,众生是苦恼的果报,佛是万德庄严的果报。但是要讲到这一念清净心,那是无差别的。只是迷、悟,迷了以后是众生,悟了以后是佛道。所以说,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不离开我们一念的清净心。所以不见一法,离心别有。我们放蒙山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开始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曰事相发心。其次,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从自性清净心的角度发动四弘誓愿,这有不一样。为什么呢?不见一法,离心别有。所以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虚空」是一个譬喻,因为虚空是无形无相,比喻菩萨,菩萨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的发心是不住在有相的境界发心,安住在自性的理性上发心。所以以虚空来比喻我们的清净心是虚空,表示它无所有。「如是发心,名之为圆。」菩萨发心,刚开始我们佛法的学习不够,一定是从事相发心。但是事相发心有一个问题,你容易退转。因为你遇到逆境的时候,你说这个众生我对他那么好,我心心念念为他着想,他竟然对我讲出这样的话,对我太不起,可能你容易退转菩提心。以有所得的心来度化众生,因为众生的烦恼他控制不住,他也不是有意要讲这句话来伤害
你,但是他的烦恼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是一个没有调伏的众生,讲出一些非礼的话。这个菩萨本身发心是有所得的时候,八风一吹就使令你退转,退转菩提心,我不修菩萨道,众生难度。我看我自己好好的观一切法空,我自己入涅槃算了,你就会有这种情况。之前忏公也讲过一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从不变的角度,清净心的角度是无有少法可得。但是修行,利益众生尽份,随缘尽份,尽份随缘。就是在清净心当中,我们好好的尽份,利益众生随缘。这样子就是法法消归自性,我们利益有情的当下,是增长自己的菩提心,众生得度与否,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释迦牟尼佛在度化众生,有些众生不听释迦牟尼佛教化的。有的外道,指着佛陀骂佛陀。佛陀对他起慈悲心,这个外道还是一样,以凶恶的身口来面对佛陀,佛陀内心当中也是一样安住的。这个意思是不见一法,离心别有。这是理性的发心,不容易退转。
第三结示法要,修行有三个次第,发心、修行、证果。发心是成就圣道的一个亲因缘,就像一个种子。就像果树的种子,木瓜的种子,或者是苹果的种子。发心以后,开始修行,或者持戒、或者诵经、或者坐禅。这是个增上缘。环境,这个种子经过泥土、阳光、水分的滋润以后就证果。这个果实是什么果实跟你的种子有关。当然你修行的精进、懈怠,这个环境会影响结果速度的快慢,但是本质是由种子决定的。种瓜一定是得瓜,种豆一定是得豆。不管你的泥土是多么的肥沃,种瓜是不能得豆的,种子不能改变的。你刚开始在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把你不正确的发心调整过来。因为你种子错了,以后不管你怎么栽培,它这个果报就有问题。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法华会上那些阿罗汉非常的后悔,你看舍利弗尊者,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与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我过去经常亲近佛陀,佛陀为文殊菩萨受记作佛,为普贤菩萨,为大菩萨受记,都没有为我们阿罗汉受记作佛,难道我们阿罗汉天生注定只做阿罗汉,怎么努力都不能成佛吗?我们只有天生注定孤孤独独的入涅槃,然后什么都没有,就这样子而已吗?舍利弗尊者非常感伤。佛陀就说,不是这样子的,我的法语就像雨水一样,普遍的滋润一切的草木。草木的根性不同,吸收的水分不同。因地不同,在佛法当中你吸收的养分不同,不是佛陀有偏心。所以阿罗汉从新发心,回小向大。佛陀为阿罗汉再一一的重新受记。舍利弗后来很高兴,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他小乘的心放弃以后,发了菩提心,他的生命就有变化,就有成佛的可能。我们的发心,会决定我们行为的善恶,还有行为的圆满不圆满,就是你的因地发心是很重要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