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九(5)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从这个偈颂看得出来,忏悔,不用在佛前拜八十八佛。这当中有一个根本精神,就是你要断相续心。你在拜佛的时候,假设没有忆念过去的罪业,而生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从这个偈颂看得出来,忏悔,不用在佛前拜八十八佛。这当中有一个根本精神,就是你要断相续心。你在拜佛的时候,假设没有忆念过去的罪业,而生起惭愧心,想要断除造作的势力。就是说我从今开始,我不再造作,没有这样的念头,就不能构成忏悔。只是跟佛陀、八十八尊佛结个缘而已,当然不可能灭罪。因为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假设我们能真正的生起一个惭愧的心,思惟过去无量生死当中,所造的罪业,向佛菩萨至诚的发露、至诚的发愿。「我弟子从现在开始,我过去所造的罪业,永不再造作。」你有这样的念头生起,那是真忏悔。这个时候,你的爱取的方向就会改变。你爱取的念头,就从五欲的境界转成对三宝的欢喜心,对三宝的皈依。这个时候你无量无边的罪业,因为你的观想,忏悔的力量,你的业力就改变了。你本来要到三恶道去的,但是因为你真实的忏悔以后,每一次的忏悔,就消灭你每一次的罪业。假设我们拜八十八佛的时候,这样的念头没有生起,没有一种要断恶念相续的心生起,忏悔的功德就有限,跟三宝结个缘而已。从十二因缘可以观察出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是大乘的十二因缘,它讲的更微细。
问:?
答:怎样去解脱无明,不要跟无明在一起?无明在我们心中,是一个由生转熟,一个非常强大的势力。我们经常会认为有一个我,这是一个很强大的习气。所以你如果在平常活动的时候,很难观察出来。譬如说,我们今天作香灯。突然有人问,香灯是谁作的?我做的。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它本身不是恶业,但是自我的心识就生起。这是很微细的一个念头。什么事情?是我。要对治,刚开始一定要在静中。就是一天当中,要把一些事情放下,要拜佛,先拜忏,让身心调柔。拜忏拜半个小时以后,经行。然后坐下来,修我空观。从那个观察无常、苦、无我。观察以后,慢慢的,觉察我们这一念心的流动相,生灭变异相,完全是一个随顺业力的活动,这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你生起这样的认识。一次一次的观察,你在静中有这样的修行,出来动中,才有可能有这样的正念。如果你没有静中的修习净业,动中不可能。你一定是先在静中观察,透过观察以后,你心中真的生起这样的理解,对佛陀所说的真理,你有一点感觉了,你在动中才可能提起这样的功夫。一定先静中修,然后在历缘对境。
问:?
答:我执是生死的根源,没错。但是断,不容易。所以我们对十二因缘的修行,我们站在净土的角度,先不要从无明下手。因为这个对我们来说太困难了,这个是很微细的。我们先从爱取下手。我们不要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我们不要。我们刚开始怎么办呢?先从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先从爱下手。就是说,站在带业往生的角度,尽量调伏你的爱取,因为这个我执是很微细的。念佛是谁念的,是我念的。没关系。净土法门它不怕你执着有我,带业往生。但是你在娑婆世界的爱取一定要淡薄,你对极乐世界的爱取,皈依的心要强。就是转变你对三界的爱取,变成对净土的爱取。方向改变。你爱取改变以后,你无量无边业力的种子,三界的种子因为你没有三界的爱取,它不能得果报。你先到极乐世界去,然后你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你说法,花开见佛悟无生,那个时候你在来断无明。我看这样子比较保险,就是你今生所要做的努力,先求带业往生。我们这个刚开始的修行,不要一开始从无明灭。先从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死灭,先从爱取下手。这个地方先切断。因为缘觉乘是自利法门,要断无明,一定要有禅定。没有禅定不可能。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从断爱取,不必禅定,因为它很粗,它是比较粗的。我讲一个小故事,把这个十二姻缘做个总结,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出家第六年,他想到在家的父亲,净饭王。带着僧团就浩浩荡荡的往迦毗罗卫国去了。他的父亲听到,我的孩子回来。思念六年的儿子回来,很高兴,下令全国举办一个广大的庆祝活动,欢迎成佛的儿子回来。这时佛陀带着目犍连、舍利弗、诸阿罗汉,一千二百人,威仪具足的走入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坐在大象上,看着队伍走进来。净饭王是个凡夫,一看,我的儿子成佛以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但是后面的弟子看起来不太庄严。因为这些阿罗汉都是修苦行,佛陀从外道里面度过来,都是修苦行的。生活困苦,睡眠也不足,看起来瘦瘦的。当然阿罗汉那一念心,三明六通八解脱,无量无边的功德,净饭王看不到。请佛陀回来,供养吃饭以后,净饭王就跟佛陀说:佛陀,红花也要绿叶来配,你那么庄严,弟子都长的那么瘦。我看这样好了,释迦族里我规定他们,所以的王族,每一个王宫贵族,都派一个男人出来,长的最庄严的,找五百个跟你出家,庄严你的僧团。佛陀就默然答应,就把释迦族五百个,庄严种性的全部都剃度了,来庄严僧团的阵容。当然他们都是公子哥儿,养尊处优,也不能在迦毗罗卫国待着,过去他的老地方。离开迦毗罗卫国,到其他地方去修行。佛陀命令舍利弗来教导这些释迦的五百个贵族。这五百个贵族,以前在家里都是王宫大臣的儿子,养尊处优。现在晚上也不能睡太久,要经常去扥钵,很辛苦。有一天佛陀就到这个五百个比丘的地方,给他们安慰鼓励。佛陀就为他们讲因缘法,因缘生、因缘灭,过去的荣华富贵不能长久,你要赶快把握时间修习解脱道。讲到一半的时候,来了一只狮子,很凶猛的狮子,看到佛陀,看到僧团,非常的凶猛。当然佛陀就用神通力把牠制止,为牠说因缘法,结果这个狮子就死掉了,解脱了狮子的色身。解脱了以后,佛陀就说,这只狮子是怎么回事呢?在过去毗婆尸佛的时候,贤劫千佛里面第一尊佛,毗婆尸佛。他是婆罗门的老师,婆罗门里面最尊贵,地位最高的老师。有一天毗婆尸佛,在一个城市,要做弘法的大会。这时婆罗门就说:老师,我们应该去听佛陀开示说法。婆罗门师也同意,就带着徒弟去听法。因为来了很多王宫大臣,各宗各派的领导者,僧团的比丘对这个婆罗门师没有好好的照顾。婆罗门师在婆罗门的地位很高,很骄慢。看来你们不把我当一回事,很生气就出恶口,起瞋恨心。说:你们这些秃驴,不懂得礼貌。一生气之下,法也不听,把弟子都带回去了。带回去了以后,因为一念的瞋心、恶口,就生生世世做狮子到现在。佛陀说,这个婆罗门师,当时的善根智慧,如果毗婆尸佛说法的时候,遇到这一个恶因缘,他能够忍下这口气,去听法,他至少能证到初果,就是那一次的说法。他如果心平气和,不要计较这一些小事情,为了法而来。他那一次的法会当中,他听到那个法,他那个因缘,应该可以证得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因缘错失了以后,你看一念的瞋心,从毗婆尸佛到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受了狮子的果报。到这一生我为他说法,把他内心的瞋心给消灭,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