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十九(3)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就是六根的领纳。这个时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开始去领纳外境,生起苦乐的情绪,这要受。触对境界的时候,对遇违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受就是六根的领纳。这个时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开始去领纳外境,生起苦乐的情绪,这要受。触对境界的时候,对遇违顺中庸的境界,生起苦受、乐受、舍受的感觉,叫做受。
识、名色、六入、受,到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果报体,它还没有造业。但是这个果报体,可能是可乐果报,不可乐果报。但是这个地方还没有牵涉到善恶的业力,他完全是在承担过去的无明跟行,所创造的业力。爱、取、有,就是正式造业。他今生开始造业了。
「爱-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就是染着。染着就是你拿一块白色的布,用墨汁泼上去。墨汁就染着在白色的布上,洗不掉,没办法分离了。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一念心,对于可爱的境界,染着的相貌亦复如是。虽然境界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这一念心,经常会去回忆这个境界。我们这念心跟这个境界不能分开,就叫做染着。像墨汁跟白布不能分开一样。怎么会有爱呢?由。就是我们爱着那个受,譬如说,你这个人喜欢吃面,你这一念心跟面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乐受,就是习惯。你为什么喜欢吃面呢?因为你爱那个乐受。因为你这一念心,只要接触到面,你就会出现乐受。你之所以会爱这个面,是因为有乐受的关系。如果你心接触面,产生苦受,你不喜欢它,你不会产生爱。爱是由受,事实上,我们不是爱那个境界,而是爱那个乐受。我们为什么一再想要吃面?因为希望那个乐受不断出现,是这样子的。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的果报体,我们去取着这三有的境界,对于乐受,喜欢它和合,永远不要分开。对于痛苦的感受,希望他分离,叫做爱。由爱就会产生取。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驰取追求,前面爱的活动,念念相续,辗转增胜,就变成取。取跟爱是同一个东西。取的势力比较强大,爱的时候,不一定要得到,到取的时候,他一定要采取行动,一定要得到。取比爱更加厉害,势力更强大,叫作取,事实上就是爱的意思。即由种种之执取,对于财色名食睡的执取,这个时候身口意三业开始活动。集成未来身心之苦果,因名为取。当然就开始创造业力,为未来的生命去累积了一个痛苦的因地,叫作取。爱、取都是属于烦恼所摄受。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是存在,存在就是一种业力,存在一种生死的业力。这个业力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爱着驰取之不已。前面的爱取,就是发动变为纵我役物之行,追求物质,这个时候,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克制的,不能克己复礼。会创造很多的业力,就招感很多后来的果报,叫有。有就是一个业力。当然这个业力,也可能是个善业,也可能是个恶业,但是他依止自我的爱取而发动的,所以他都是有漏的,有漏的业力。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前面的有,就是你已经在内心当中创造了一个业力。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去避免受生,去三界受生。当然你的业力是善业,就到可乐的人天里面去受生,如果有是恶业,就到一个不可乐的三恶道去受生。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有生,我们就不能够避免老死。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我们既然在三界受生,那这个老病死是必然的结果。身心演变是任何一个人不能避免的。未来之世,既然受生,一定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跟生与之俱来。佛陀解释生命的现象,就是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由过去的烦恼业力,去创造一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一个胞胎。胞胎长大以后,他就会去爱取。爱取就会造成有,就会创造业力。你为什么造这个业呢?因为你对这个业有爱取,对这样的一种行为,你有欢喜心。你为什么拜佛呢?我对拜佛有欢喜心,这是个善业。你为什么喜欢诵经呢?因为我对诵经有欢喜心。爱取有,有缘生,因为这样的业力去受生。既然受生,就有老病死。三世二重因果。过去跟现在,一重因果;现在跟未来又一重因果,三世二重因果
观察十二因缘,他有二个观察的方法。第一个是顺观。顺生死的流转门去观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无明能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有」就是相续相,不断的相续。这个是顺观,从十二因缘的顺观。观察生死的流转。
第二个是逆观。逆生死流,随顺于还灭门的观察。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为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生老病死灭。假设我们把无明消灭了,这时候业力就消灭了,胞胎就消灭。胞胎消灭以后,不可能有爱取,当然也不可能有来世的受生。恢复到清净本然的本来面目。所以它这个十二因缘的观察,第一个顺观,顺者生死的方向去观,无明缘行,到生老病死。第二个是逆观,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生老病死灭。刚刚介绍的三世二重因果的十二因缘,是《阿含经》的,小乘的十二因缘。现在我们介绍大乘唯识的十二因缘观。大乘的十二因缘观,它是讲二世一重因果,讲过去跟现在。这当中只有一重因果,不过这个观法比较微细。大乘十二因缘观的特色,它主要是在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具足十二因缘。从内心当中,可以看到过去的烦恼跟业力,也可以看到未来的受生,就是现前一念。把十二因缘汇归到现前一念。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
「无明」跟前面是一样,我执,一个多生多劫所熏习错误的习气。我们认为我们一念心当中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有这个我以后,就有能所,就会造成行,就是造业力。这个「行」就会去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使令阿赖耶识变化。假设这个行是个善业,就使阿赖耶识善的功能增长。如果这个行是个恶业,使令阿赖耶识的恶业增长。这个时候阿赖耶识产生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名色」就是色心的和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