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二十三(4)

十住位的菩萨是生于佛家。这个十行谓是摄行佛事 。他能够作种种的佛事。十行,开始作利他的妙行。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
十住位的菩萨是生于佛家。这个十行谓是摄行佛事。他能够作种种的佛事。十行,开始作利他的妙行。
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瞋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四、十回向位-言「回向」者,具足三义: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三、回自向他。以此三义,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
「回向」就是回转导向。把一切的功德作一个回转导向。回转导向到那一个地方去?有三个地方。一、回事向理。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管是布施放生,种种的行门,都属于事相的修行。这位菩萨能够把这样的修行,汇归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理体,汇归到我们自性清净心,内无所求,外无所得。二、回因向果。把一切因地的修行,回向诸佛的果上功德,回向无上菩提。「果」指的是究竟的果,不是指二乘的人天福报,也不是二乘方便的果,是究竟的佛果。三、回自向他。表示一种悲心,把自己的功德,能够普遍的回向法界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离苦得乐。以此三义,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他以这三种回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使令这个事相跟不生不灭的理体,能够圆融无碍,随顺契入真如的法界。他这种修行,可以说无不从此法界流,从清净心当中生起六度的妙行,最后无不还归十法界。整个六度的妙行还是庄严这一份清净心,开显这一念清净心。所以叫做回向
前面的十行位菩萨,他已经能够从空出假,历事练心。这个十行位的菩萨,中道的智慧还没有坚固,有时候会偏空,有时候会偏有一边。一直要到十回向位的时候,十回向位的菩萨,念念跟中道的智慧相应,不管自利、利他,都能够不偏空,不着有。因为他有这三种的回向,所以他念念能够跟中道的智慧相应。这是十回向。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真如相回向。九、无缚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五、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三、负荷一切。此为菩萨亦尔,既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并能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众生,故名为「地」。
「地」指的大地。为什么以大地来形容菩萨呢?有三种的意义。第一个、能生万物。因为大地能生长一切的万物,一切的草木能依止大地而生长。比喻这位入了地的菩萨,他等于是破无明证法身。他的法身显现以后,他的修行,修一个法能够生起无量的功德。举一个例子来说,修六度。一个还没有破无明、证法身的菩萨,他修六度,修布施就是布施,修持戒就是持戒,他不能够圆融无碍的。入了地的菩萨,他修布施一个法,他把一个东西布施给众生,他就能够圆满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的功德。所以就好像大地一样。一个大地能够生长一切的万物。这是就生善来说。二、住持不动。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不管碰到顺境逆境,他能够不动转。比喻大地能够如如不动。这是就破恶,他不会被一切的烦恼所破坏。三、负荷一切。这是就着悲心。他能够普遍的教化一切众生,就好像大地能够负荷一切一样。这三个正好是我们因地的菩提心,第一个生善,第二个破恶,第三个度众生来说。因为具足这三个意思,所以以地来形容菩萨。此位菩萨亦尔,既证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并能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众生,故名为「地」。他能够证得中道实际理地,他能够证入真如的悲性,生起诸佛的智慧,中道的智慧,内心住持不动,而能够运起无缘的大悲,这种大悲心就不假藉因缘,从自性生起。他不必经过种种的因缘,而生起大悲。他能够负荷一切众生,故名为「地」。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
到第七地刚好是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凡夫到初地是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以后,他内心突破无明,初露法性,内心生起极大的欢喜,这是欢喜地。从初地以后到七地,第二大阿僧祇劫。从八地以后,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这是第三个阿僧祇劫。初地以上的菩萨,在天台宗说,能够月映千江,百界诸佛千江有水千江月。在一百个世界当中,在没有佛的世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来教化众生。因为他已经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他就能够生起部分法身的妙用。二地菩萨在一千个世界,地地十倍的增上。这是讲十地菩萨的功德。
六-等觉菩萨-亦名「一生补处」。谓「所证觉体与佛相等」,又「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
等觉菩萨又叫「一生补处」,再一生就可以补佛位。「等」在《教观刚宗》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所证觉体与佛相等。他所证入的觉体,我们的真如本性,跟诸佛是相等的,没有差别。在理上是完全相等,在事上是还没有圆满。另外一个「等」字怎么解释呢?望于妙觉,犹有一等。对望的诸佛妙觉来说,还差一等,还有一份的身相无明没有破,故名「等觉」。
等觉在《楞严经》里面作一个譬喻,有一个人在外面流浪,好不容易回到家里面。他前面的脚已经踏入家,后面的脚还是在门外。另外一个人要从家里面出去,他前面的脚已经踏出去了,后面的脚还是留在家里面。《楞严经》就以这个来比喻,等觉菩萨跟诸佛的差别。等觉菩萨是所谓的顺法界之流,好不容易慢慢的回到家。诸佛是逆法性流,入生死流,从空出假要度化众生。他前面的脚踏出去,后面的脚还在家里面。我们这样思惟就知道,等觉菩萨跟诸佛还是有差别。望于妙觉,犹有一等。
七、妙觉-即究竟圆满之「佛果」。谓由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更破一品无明,而入此妙觉,此中烦恼尽除,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妙觉」事实上就是佛。菩萨的果位,因地只有五十一个,第五十二个是果位,圆满的佛果。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定为什么以金刚来作比喻呢?特别的坚固,特别的深。在金刚喻定当中,他能够观察思惟诸法的实相,以一念的相应慧,更破一品生相无明,这个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生相无明,是我们最初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所谓的根本不觉的那一念无明的时候,是最微细的。到了等觉以后,完全破除,进入了妙觉。进入妙觉阶位,烦恼尽除,智慧圆妙。一切的恶法,恶法以烦恼代替。一切的恶法,恶无不尽,善无不满。善法以智慧来代表。一切的智慧圆满,微妙不可思议。故名「妙觉」。妙觉简单讲就是佛果。这个是说明根据《菩萨璎珞经》来说,有五十二个阶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