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净空法师:童蒙养正(2)

现在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念过小学,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许你听到我说这话又奇怪,我们都念过小学,念过中学,念过大学,怎么说没念过小学?说老实话,小学真的没念过。我说的小学不是现在学校的小学,那个小学

  现在人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念过小学,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许你听到我说这话又奇怪,我们都念过小学,念过中学,念过大学,怎么说没念过小学?说老实话,小学真的没念过。我说的小学不是现在学校的小学,那个小学不算的。中国古老的时候,小朋友七岁上学,念到十二岁,这种教育是小学,教你做人基本的道理。你们从台湾来的时候,我给你们介绍《五种遗规》,《五种遗规》一共有五类,第一类就是小学,童蒙养正,你们没念过小学。我们佛门里面也有小学,但是大家也疏忽了,没去念。佛门的小学是什么?《戒律全书》里面所收的「沙弥律仪增注」,这是佛门的小学,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你能记得住吗?你能做得到吗?所以今天世间人没有念过小学,出家人没有认真去把沙弥律仪做到,我们修行没有根基,没有基础,学了一点佛法之后,狂妄、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所以在这么多年来,我很冷静的观察,出家人的成就不如在家人。你看在家人往生瑞相希有,出家人往生有瑞相的,我们几乎一个都没见到,国内的我们不晓得,在国外没见到过。走的时候,相很不好,我们佛门自己人对外面总是隐瞒一些,法师见面彼此在一块,非常感慨,基本原因在哪里?就是小学失掉了。
  外面这些书,《五种遗规》的确是个好东西,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前面两种,第一种「童蒙养正」,小学,第二种「训俗遗规」,这一部分是讲社会风俗习惯,引导一个良好的风俗习惯,这等于我们今天讲社会教育,这两样东西好。我这一次到美国,我就拜托那边的同修重新做个版,我们来翻印流通,现在这个书是中华书局,我们要印的时候,侵犯它的版权,那麻烦大,我们重新做个版来流通。这部书是古书,古人的,不是今人的,我们自己做个版来流通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前清干隆年间陈弘谋编辑的,他到处去搜罗,变成这部书,陈弘谋好象做过两广总督,是位读书人。
  所以我们虽然是出家了,讲经说法、弘法利生要注意这个问题。戒学里面不要讲别的,就讲《沙弥律仪增注》就可以,我们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明朝末年蕅益大师,这是大家非常尊敬的,蕅益大师受了比丘戒之后,退戒,为什么退戒?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一生就是奉持沙弥戒、菩萨戒,菩萨戒是在家、出家通行的。梵网菩萨戒也有许多在家人受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受的菩萨戒就是梵网菩萨戒,我们真正能做到就好,就是真正出家人。
  希望叫在家的这些弟子们,特别是小朋友,「童蒙养正」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学校不教了,我们佛法要把这个责任带动,教小朋友。教的方法,童蒙养正已经很好,陈弘谋居士已经把这个东西节录了,非常的精简,要教小朋友背诵,讲解,勉励他做到。现在在国外我们做法会的时候,他都会把小朋友带来,我们小朋友另外有个房间给他活动,给他讲故事,给他上课,教这个东西,这真正叫从根本救起,要紧。「好人歌」就是从里头摘录出来,「好人歌」一定要叫小孩背,如果能够找到有作曲的人,能够谱上曲子,最好能唱,普遍唱开了,社会上人多听听了,希望做好人,好人有标准,什么是好人。祖师大德教给我们持戒念佛,我们能把《沙弥律仪》做到了,那就真正是持戒念佛。所以小学舍弃了还有什么指望?我们怎能不受苦?怎能不受报应?苦报是应该受的。
  《五种遗规》我们多年前就提倡,在图书馆每个人都发了一套。我这些年来在台湾的时间少,多半在外面流浪,自己不能够认真学习,没有法子,这个年头诸位要晓得,没有人能够督促你,要自己奋发图强。现在是民主、开放、自由的时代,不能像从前老师严厉的督促,现在学生不服气,家长也不同意,所以现在只能劝,不能责备,师道没有了。从前老师对学生严厉的管教,现在听说有的学校学生还批评老师,这成话吗?老师在学校要保住这个职位,保住饭碗,不能不讨好学生,那还能谈得上什么教学?要迎合学生的兴趣,学生给老师打分数,糟不糟糕!老师稍微严厉认真一点管教,学生把他的分数打得很低,学校就开除他,不要他,现在学校变成这个样子,教育完全没有了,这是很可悲的现象。我们学佛出家人,小朋友到我们那里,我们可以严厉教导他,你不来就算了,你没有办法把我开除,你也不能把我罢免,我们可以真干,让他们觉悟,从小就扎根。
  台湾现在提倡儿童读经运动,好事情,这份资料你们都拿到了吗?我回去的时候还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法。四书五经固然重要,那是根本的东西,但是童蒙养正才真正有用处,立竿见影,有用处。四书五经总得要五十年以后才能见效,太慢了。那个东西虽然是根本当中的根本,可是童蒙养正的时候,挽救这个社会风气,确实是迫不急待的一桩大事情。所以希望我们负责弘法利生这个工作,面面都要想到,怎样帮助社会,怎样帮助下一代、下一个世纪。我们认真努力去做,一无所求,不求名,不求利,不求供养,也不求人恭敬,一无所求。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随顺法性,这个做是随顺法性,与性德相应。
  关于这方面的一些资料,我们整理出来之后都交给李木源居士,你们都可以向新加坡净宗学会索取,这个地方将来是我们大家的联络中心。中心放在此地好,这个地方的人力、财力、物力都能办得到,放在其他地方,我们多方面来比较一下,都比不上这个地方优势占得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