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蜀地禅宗之禅法及其特点(3)

无相的禅净合一思想是他修行的另一特色模式。在每年的正月、十二月举行向信徒“授缘”的盛大法会,届时有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参加。向社会公众弘法,参加大会的人便成为他的弟子。每逢“授缘”日都严设道场,登高座

无相的禅净合一思想是他修行的另一特色模式。在每年的正月、十二月举行向信徒“授缘”的盛大法会,届时有成千上万的僧俗民众参加。向社会公众弘法,参加大会的人便成为他的弟子。每逢“授缘”日都严设道场,登高座向众人说法,“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念停。”念佛是净土宗的修行法门,通过专心念佛,使人心不散乱,使己心与佛心高度合一,从而达到觉悟。

禅宗与净土思想相结合,使心专注一境的修习方法由来已久。自南朝梁、陈,经隋至唐初,期愿生西方弥陀佛国的僧人如昙鸾、道绰、善导等人都修学净土,早已把“禅观”融入到净土思想之中,从而形成所谓的“弥陀业观”、“十六观”等。隋唐之交的昙鸾、道绰均以《观无量寿佛经》的弥陀净土为所观境。至善导的时代,已渐渐由心观“念佛”转向口称“念佛”,并将西方的“念佛”法门普及到一般大众。这一经验被当时禅宗所吸取,并得以发扬光大,使禅观几乎成为南朝僧侣普遍修学的法门。以“观佛三昧”为基础所发展出来的观西方弥陀佛国殊胜的《观无量寿佛经》,在刘宋元嘉年间传译之后,在齐梁之间渐渐流传,以致隋至唐初有多人撰疏弘扬,更是当时愿生西方者奉持的宝典。该经之“十六观”有“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三昧难成”之说,这与无相的“无忆、无念、莫妄”思想不期而合。俗语讲“修禅带净土,犹如带角虎”,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者有机地结合更能有效地“制”心。《北山录》卷六《讥异说》云:“余昔观净众禅门,崇而不僭,博而不佞,而未尝率异惊俗,真曰大智闲闲之士也。遂礼足为师,请事斯旨而学者。”可见,净众派的禅净合一禅法,在当时是深受人们青睐的。

五、无住禅法及其影响

无相法嗣弟子无住(714-774)在未出家之前曾从政为官,后弃官寻师访道,学习佛法。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对其访师过程有详细记载:无住禅师先遇嵩山慧安的俗家弟子陈楚章,开始学习“顿教法”,“密契相知,默传心印”。从此无住“断思绝虑”,在俗三五年间过着禅修的生涯。后来听说太原府自在法师是六祖慧能的弟子,传授“顿悟法门”,他便到太原府礼谒自在法师,自在法师对他讲法:“净中无净相,即是真净佛性。”听后得到了启发,有所觉悟,心中欣然。自在法师便为他剃发出家;天宝八载(749)在五台山清凉寺“安夏”时,对明法师、神会法师的事迹和禅法深入进行了解,感觉不合自己的“顿悟”机缘,因为他们主张的是北宗的渐修法门,故没有去拜访他们。翌年,他到了西京长安,往来于安国、崇圣二寺之间,在那里接触高僧大德,听其讲经说法,以增佛学修养。天宝十载(751),他来到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北,在贺兰山禅修二年。在此期间他闻剑南,无相禅师为众广说“无忆;无念、莫忘”,于是动身离开贺兰山到剑南拜访无相法师。途中多遭艰辛,但都未动摇他拜访无相法师的决心和意志,几经辗转终于在干元二年(759)正月到达成都净众寺,经人引见礼拜了无相法师。当时正是无相法师“授缘”的期间,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无相法师的“授缘”,无住法师亦随众听法授缘。无相法师在说法中高喊:“缘何不入山去”,无住独领其旨,默受教示,便到位于成都西北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的天苍山(又名白崖山)去禅修。

无住禅师先为官,后参道访学,接受顿悟法门,曾在京城安国、崇圣二寺参学杜多苦修等,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深厚的佛学造诣,为他后来在四川弘法,对蜀地禅宗之修行方法进行变革奠定了基础。根据《历代法宝记》及其它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无住禅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无念。无住在山中禅修与别人不同,只是专修“无念”禅法,专心坐禅,“绝思断虑,入自证境界。”《五灯会元》卷二载:

乃居南阳白崖山,专务宴寂。经累岁,学者渐至,勤请不已。至此垂诲,虽广演言教,而唯以无念为宗。

无念,即指无妄念,即正念之异名。人们自身原本具备的清净佛性,在禅师们的眼中,无意无念,清净菩提自然现前,意有杂念,清净菩提永远不会现前。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果,即心便是真如心,只有无念是真念。无住禅师为守真念,在白崖山禅修时,一不六时礼佛忏悔,二不诵经念佛,连往深山送的给养他都反对人们去张罗。这对于传统的出家人六时礼拜忏悔,诵经念佛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自然会引起不满。于是有人将其禅修表现通报无相法师。无相不但未指责,反而大加赞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解脱觉悟之路。无住在直接继承无相“无忆、无念、莫忘”禅法的基础上,又对此作了新的解释和发挥,使之更加准确和干练,被简称为“无念”禅法。无住法师不失时机地向求教于他的弟子或当地高官弘扬他的“无念”禅法。《五灯会元》卷二载:

时杜公(指杜鸿渐——引者)与戎师(指崔宁——引者)召三学硕德俱会寺中。致礼讫,公问曰:“弟子闻金法师说无忆、无念、莫忘三句法门,是否?

师曰:“然。”

公曰:“此三句语是一是三?”

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忘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

类似的内容,在《历代法宝记》中也可以见到:

金和上……每常座下教诫,直言:“我达摩祖师所传此三句语,是总持门,念不起是戒门,念不起是定门,念不起慧门。无念即是戒、定、慧具足。过去、未来、现在,恒沙诸佛,皆从此门入,若更有别门,无有是处。”

对这里所谓的“非一非三”的理解,无住法师要求人们不要去执著文字名相,三个基本条件归依到一乘真如佛性,所以为“非一非三”。他在解释“无念”的含义时,常常引经据典,主要有《维摩经》、《思益经》、《楞伽经》,有时也引用隋唐时流行的伪经,如:《法句经》、《佛顶经》、《金刚三昧经》、《禅门经》等。为了准确地表白“无念”的含义,他常常把无见、无知、无生心、无忆、心无分别、不起见、念不起、无心离意识、无是无非、无自无他、无相、无垢无净、无系无缚、无佛无众生、无生无死、无男无女、无高无下等最基本的理念作为昭示,以提醒佛徒不要执著于表面现象的东西,排除对一切内外事物的认辨,分别的思维心理活动,在思想中断除一切事物好坏、高低、美丑等的思想境界,强调不能把“无念”看作是走向解脱的必由之路,说“正无念之时,无念不白。”意为真正到达无念的境界时,无念的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这时方显真如实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