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6)

(11.)菩萨但分别诸经,读诵、忆念、思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如人闇道中然灯,亦能自益亦能益人,终不离者。是因缘故,终不离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菩萨住七

  (11.)菩萨但分别诸经,读诵、忆念、思惟、分别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如人闇道中然灯,亦能自益亦能益人,终不离者。是因缘故,终不离智慧光明,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2.)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罗汉、辟支佛,自利虽重、利他轻故,不名具足。诸天及小菩萨虽能利益他,而自未除烦恼故亦不具足。
  (13.)菩萨爱敬佛道,知身、口无常故,不说无益之言;以善法增长故,瞋恚等烦恼不能覆心。行者作是念:
  一、结使虽起,智慧思惟,不令覆心。
  二、结使若起,今世不善、后世不善,妨于佛道。
  三、设使心起结使,不起口业;设口业起,不成身业;设身业起,不至大恶。
  (14.)是菩萨虽卑陋鄙贱,以行胜法故,得在胜人数中,是今世功德。
  (15.)是人深乐善法故,能于善法四种正行求;二乘人不能具足四行,以不深乐善法故。所谓自不杀生,慈悲一切;深自利故,亦教他;慈是一切贤圣法,故常赞叹;是菩萨常欲令人得乐故,见有不杀者,欢喜爱乐。
  (16.)菩萨一切功德,总摄入六波罗蜜中,所得果报与众生共之。
  (17.)是菩萨未入正位,诸烦恼未尽故,或时起悭等诸烦恼,尔时应作是思惟,谏喻其心:若不布施,我自失四事功德,所谓后身生贫穷。贫穷故自不能利益,何能利他!
  (18.)若不利他,则不能成就众生;若不能成就众生,亦不能净佛世界。何以故?以众生净故,世界清净。若不具足是等众事,云何当得一切种智?
  (19.)以要言之,无方便者虽行六波罗蜜,内不能离我心,外取诸法相,所谓我是施者,彼是受者,是布施物。是因缘故,不能到佛道!
  (20.)是人无般若波罗蜜无方便力,过去作功德无方便故,邪行不正。是人离般若波罗蜜故,深着善法。今从佛闻般若波罗蜜,深厌世间,慈悲心薄,故求自利,不受一切法,即得阿罗汉,于般若无咎。如人持器诣海,随器大小各自取足。
  (21.)菩萨常行应萨婆若心,则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着一切法,常集一切助道法故。
  (22.)菩萨摩诃萨欲得一切功德,自利、利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3.)佛言:「诸善男子!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耳!何以故?无有定法——众生所著处,但颠倒故众生着。是故汝当自离生死,亦当教他离生死。汝等当发心能自利益,亦当得利益他人!」
  (24.)菩萨应语众生:
  一、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自得度,复能度脱众生!
  二、「度脱众生」者,菩萨自乘大乘得度,以三乘随众生所应度而度之,既自利益,复利益他人。
  三、「利益他」者,既自作佛而以三乘度脱众生。若菩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者。
  (25.)菩萨多生欲界。何以故?
  一、以无色界中无形故,不可教化;
  二、色界中多味着禅定乐,无厌恶心故难化;
  三、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着妙五欲多故难化。
  四、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故,作转轮圣王。
  (26.)众生以不如意事故瞋:若以求物不如意故瞋,人不称意故瞋。菩萨住檀(波罗蜜)中,随其意而给足之。
  (27.)菩萨以如意珠施之,则使人皆称意;珠之威德故,人无瞋者。如行者入慈三昧故,人无瞋者。
  (28.)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檀波罗蜜是善法因缘,是中无分别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罗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从生死拔出,令得涅槃。是诸善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
  (29.)若自无智慧,何能利人?以是故,先自得无所著,然后教人。
  ◎《十住毘婆沙论》
  (30.)世间有常言,家不生恶子;但能成己利,不能利于人。若生于善子,能利于人者;是则如满月,照明于其家。
  (31.)有诸福德人,以种种因缘;饶益如大海,又亦如大地。无求于世间,以慈愍故住;此人生为贵,寿命第一最。
  (32.)悲心于众生者,成就悲故名为悲者。何谓为悲?悼愍众生,救济苦难,信解诸上法者,于诸佛法信力通达。发愿我得自度已当度众生者,一切诸法愿为其本,离愿则不成,是故发愿。
  (33.)问曰:何故不言我当度众生,而言自得度已当度众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没淤泥,何能拯拔余人?又如为水所漂,不能济溺!是故说「我度已,当度彼」。
  (34.)如说:若人自度畏,能度归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归。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灭,安能令人寂。
  (35.)是故先自善寂而后化人,又如《法句偈》说:若能自安身,在于善处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
  (36.)凡物皆先自利后能利人。何以故?如说: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忧悔。是故说自度已当度众生。

  问:《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净戒波罗蜜多品》节录
  复次,菩萨摩诃萨非唯护持十善净戒功德无尽,乃至受持微细禁戒,清净功德亦无有尽。何以故?凡夫众生受持禁戒,取 相果报一切有尽;外道诸仙所有禁戒,失通亦尽;人间十善,舍十善时戒亦随失;欲界诸天,寿尽戒失;色界诸天四静虑中,无色界天三摩钵底,舍生失定,戒亦随 尽;二乘无学入涅槃时,戒亦随尽。若菩萨摩诃萨所受禁戒六十五种,随一一戒究竟清净,功德无尽。
  云何名为六十五种?谓:
  (1)不害众生;
  (2)不行偷盗;
  (3)不侵他妻;
  (4)不诳惑他;
  (5)不两舌语;
  (6)忍麁恶言;
  (7)不作绮语;
  (8)不生贪嫉,见他安乐生欢喜心;
  (9)不起瞋恚,恶言骂辱悉能忍受;
  (10)不起邪见,尊重如来,不师外道。
  复次,
  (11)归信佛戒,心无疑浊故;
  (12)归信法戒,离欲真实故;
  (13)归信僧戒,和合最胜故;
  (14)尊重父戒,生我身故;
  (15)尊重母戒,养育我故;
  (16)尊重和尚戒,生我法身故;
  (17)尊重阿阇梨戒,教我轨则故;
  (18)尊重大弟子戒,成我法身故;
  (19)一心戒,轻重无差故;
  (20)无破戒,于重不犯故;
  (21)不缺戒,于轻不毁故;
  (22)不习三乘戒,不求声闻果故;
  (23)不习二乘戒,不求独觉果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