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4)

(16.)如理依止师长的真正意思是说,我们好像完全对上师投降,完全受上师的调伏,完全遵照上师的教诫去做,这种依止非常稳固,你绝对不能让你的心跟着你的我爱执走,只能跟着上师的教诫去做。 (17.)这样如理依止师长

  (16.)如理依止师长的真正意思是说,我们好像完全对上师投降,完全受上师的调伏,完全遵照上师的教诫去做,这种依止非常稳固,你绝对不能让你的心跟着你的我爱执走,只能跟着上师的教诫去做。
  (17.)这样如理依止师长,你就能够得到圆满的成就、能够圆满的成办你的事业、能够成佛、成办这一世、未来世一切你需要成办的,也能够真正的利益你自己,以及利益一切众生的需求。
  (18.)宗喀巴大师说过:如果你将上师看成是凡夫,看成是具有苦、而且有过失的凡夫,光是对上师起这样的念头,就会造成你修行成就上的障碍。
  (19.)帕绷喀大师在《掌中解脱》中也讲到:如果我们对上师没有很坚定的依止心,对上师有瞋心、邪见生起的时候,道次第里面所讲的八种不如理依止师长的过患就会马上生起。
  (20.)对于跟你结过法缘的上师,如果你去毁谤他的话,果报等同毁谤十方诸佛。对已经结法缘的上师起瞋心的时候,看你对他起瞋心的时间有几秒钟,同等于秒数那么多劫之久的时间,你将堕在无间地狱当中受无间地狱的极苦。
  (21.)当你对上师起瞋心的时候,同等于起瞋心的秒数那么多劫的时间,你所累积的功德,都会被你对上师所起瞋心摧毁殆尽,你获得证悟的时间都要延后那么多劫。
  (22.)对上师如理的依止心,其实是对我们最重要、最不可思议的保护;对我们的心、对我们的修行,都是不可思议的保护。
  (23.)对于我们要结法缘的上师,应该要去观察他是否具有十种功德:调伏、寂静、近寂静、教富、达实性、德增上、善巧、悲悯、具精勤、远离厌患。
  (24.)在这末法时代,要观察上师的功德比较困难,但你要依止的师长,至少要有五个功德:
  一、是必须对大乘的教法有信心;二、是他有忍辱心;
  三、是他有慈悲心;四、是他没有贪瞋痴等等过患,
  五、是他的身口意非常具调伏。
  (25.)弟子方面也差不多有跟师长类似的条件,例如弟子应该很具信心,很在乎业果,很严谨的持戒,而且弟子非常直心。
  (26.)宗喀巴上师解释两种方法,说明如何运用你看到的上师之过失来培养依止心。一、是思惟你所看到的上师之过失,只是自己不清净心的见解;二、是思惟:这是为了利益你而故意示现出来的相,以引导你成就正觉。
  (27.)对于与我们结下法缘的上师,一定要有清净心,如理的依止。但并不是说,上师所讲的一切你都要照着去做。我们这种末法时代的凡夫,可以用戒律来判断。
  (28.)万一上师教你去做不如法的事时,用依止心,将上师的心视同法身佛,将自己看到上师的过失或不如法的地方,看成是自己的不清净心所投射的。
  (29.)以没有瞋心、骄慢心,很谦卑的态度跟上师解释,上师现在叫你做的事情,你没有能力把它转成佛法的修行,所以祈请上师的许可,让你可以不必去做。
  (30.)一个具德、我们能够依止的师长,必须要有很强的慈悲心,而且必须非常善巧地带领他的弟子。
  (31.)依止上师一开始要很小心、慢慢地去观察,确定对方有如法的功德,才跟对方结师徒的关系。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去依止错误的师长。
  (32.)另外一个要点是:你要依止的师长,他本身要跟他的上师有非常清净的三昧耶誓言。由于他跟自己的上师有清净的三昧耶誓言,他才真正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33.)菩提道次第的修持,应该奠基于上师相应的一项修持:转化自心为视上师与本尊乃一体而不可分的依止心和信心。这依止心应该是稳定的,而非只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就消逝了。
  (34.)要生起依止心并使之稳固,应每日修持上师相应法。正如充电一般,你必须每天做一些上师相应的禅修。如果你每天都做,就能维持依止心,使之越来越强烈。那么对你而言,视上师与佛为不可分的一体这种清净的依止心将越来越真实。
  (35.)当你想到上师时,从你这一方,你有「他是一切诸佛」之见解;当你想到佛陀,那也是一切上师。倘若这种体悟以及对这种体悟百分之百的信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很稳固,那么你就拥有了依止上师的成就。

  问:《菩萨善戒经》法语辑要
  (1.)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立大正愿,作如是言:「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当大利益一切众生,要当安置一切众生大涅槃中!复当教化一切众生,悉令具足般若大智!」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2.)菩萨为众生故至心听法,终不为己,为增众生所有善根,听受正法,不为利养。为众生故受菩萨戒,不为自利。
  (3.)菩萨摩诃萨所有自利悉为众生,是名他义。
  (4.)不解空义故,是人不能自利、利他。是故大乘经说:若不解空,甚于痴人。
  (5.)菩萨行施,破坏悭贪。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行布施。欲施、施时、施已欢喜,是名自利;断除众生饥渴、苦恼、寒热、恐怖,是名利他。
  (6.)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除灭恶戒。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持禁戒。离破戒怖,卧安、觉安,心无悔恨,欢喜悦乐,是名自利;于诸众生无有害心,施众生无畏,是名利他。
  (7.)菩萨摩诃萨勤修精进,破坏懈怠。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精进。卧安、觉安,离诸烦恼,增长善法,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菩萨精进不恼众生、打掷、呵骂,是名利他。
  (8.)菩萨修定,坏破乱心。庄严菩提道,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令修禅定。现世受乐,身心寂静,是名自利;以身心静故不恼众生,是名利他。
  (9.)菩萨摩诃萨成就智慧,破坏无明。庄严菩提道,以四摄法摄取众生。为菩提道修行智慧,以知法界故,身受安乐,是名自利;能教众生世间之事及出世事,是名利他。
  (10.)性利他者。若菩萨摩诃萨为教诫他,分别戒义,说如法住义,怜愍众生,修集悲心,至心教化、调伏众生。是名性利他。
  (11.)菩萨得是寿命长故,经无量世修集善法,为自利、利他。
  (12.)自利、利他者,菩萨摩诃萨常以十善教化众生。是名自利、利他。
  (13.)一切利他者,未熟众生令解脱故,得现世乐及他世乐;教出家者,是名他世乐;说法教令破欲界结,是名现在、他世乐。以破欲界诸烦恼故,身心寂静。身心寂静,故受安乐。是名一切利他。
  (14.)难利他者,有三种:
  一者、若有众生未种善根,未有善因,难教化者,是名难利他。
  二者、若有众生多饶财宝,势力自在,贪心悭吝,难可教化。何以故?放逸故。是名难利他。
  三者、若有外道、邪见,难可教化。何以故?痴狂故。能化如是等得利益故,是名难利他。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