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现在很冷静,我们回到自己的孩子教育,假如我们的孩子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且父母所给予他的一切,他都觉得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这样的孩子以后福报花完了会怎么样?会穷困潦倒。所以看到这一段,我们还是要长养孩子的孝心、知恩报恩的心。 接着经文讲: 【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上天是公平的,它不会偏心,因每个人的特质,所谓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刚刚跟大家有讲到,人生一切的际遇其实跟自己的心是相应的。“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自弃者天弃”,所以“天不过因材而笃”。这个人自立自强,上天护念他,为什么?人作善,天报之以福,就降福给他了嘛;人为恶,天报之以殃,祸殃给他了嘛。这不是上天决定的,是人自己决定的。而你说恶人他恶报先来,这样他就不会继续造恶了,给了他应有的提醒、处分,他才知道要忏悔、要改过。“几曾加纤毫意思”,上天绝对没有加自己的私心,公平正直这才是上天。所以是每一个人自然的因果律、因果报应所感召来的。接着: 【即如生子。】 刚刚讲到福报的部分,接着讲“生子”,就是传宗接代。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我们从历史当中来看这个事情,其实现在的人,有一个心态必须要调整,就是疑心特别重。一看到这个道理,“真的吗?那是以前的事情,现代还能够用得上吗?”很多的问号、怀疑。而我们从整个历史当中来看,孔子他是至圣先师,他的后代已经八十几代了,所以“有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八十几代代代都是圣贤。你们有没有认识孔氏的后代(孔夫子的后代)?有,告诉大家,我所遇过孔氏的后代没有一个没有成就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我遇过的到目前为止,没有说庸庸无为的,而且很多还是政界、教育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我有一次在南京办一个班,五天的课,七十四代、七十五代、七十六代、七十七代同时四代都出现。他们四个人站在那里照相,结果那个七十四代最年轻,辈分最高。他还要站中间,他辈分最高,七十四代,到那个七十七代应该算他的曾孙辈的,差三代。而且有官员、有大企业家、有老师,还有精通《易经》的。 所以大家要有一个信念,圣贤人做得到的事情,每一个人都做得到。我们不能边学,“啊,那只有了凡先生做得到,我们都做不到;只有孔子做得到,我们都做不到”,那麻烦了。自弃者怎么样?天弃。大家读过《弟子规》没有?《弟子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什么?“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你们念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突然间觉得精神抖擞?有。为什么?是因为最后一句终于念完了吗?不是吧?念经书随文入观,那是法喜充满,越念精神越好,是因为这一句话鼓励了我们不要自暴自弃,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既有明德就能够成为圣贤,本有的德能智慧每个人都有,就看愿不愿意自己好好地努力下功夫。 所以孟子他是圣人,他契入的境界讲出了一句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我看大家的眼睛,我还是写一下好。诸位朋友,假如是您的尊姓有在黑板上,这句话你要背起来,因为这个是谈到你的祖先,这些姓氏都是大舜的后代。有没有人今天才知道自己是大舜的后代?有没有?待会你走路会有风,今天认祖归宗,跟祖先的德行接上去了,要承传祖德。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予”是指自己,我是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就是肯自立自强的人,也能够契入像大舜这样圣人的境界。 而舜王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在《孟子》里面有提到,他住在森林里面,跟一般的农夫也没有说看起来差很多。但最大的差别在当舜王他看到人家的善行,他就马上全力地去效法学习他;听到一个善言、好的教诲,他就马上去落实它,差别就在这里。就是“见人善,即思齐”,马上就去真正地、一步一脚印地去学习他。我们刚刚讲到孔子,百世之德,就有百世子孙保之。 再来,范仲淹先生也是八九百年,他的后代也是都非常好。我两年前还在台湾去范公后嗣的一个家庭里面,他十个孩子个个都有成就。还有一年高考,高考是公务员考试,好像有五个孩子同时考上了,很不简单。那个时代高考都很难考的,他居然孩子都上了。“百世之德”,大家目标定好了没有?你现在立定志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那你的后嗣就有福报,还有可以效法的好榜样,就是你们这些祖先。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 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的德行可以保几世的子孙?“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古人对这个因果,对这个“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他们了解得很透彻。所以真正爱护后代子孙,一定给他们积福,这是有见识的父母。而不是留一大堆财产,最后让兄弟争产,甚至现在报纸上说告上法庭的都有。所以要有智慧,《三字经》上说“人遗子,金满赢”,人给孩子一大堆财物;“我教子,惟一经”,把伦理道德传给孩子。 宋朝有一个宰相叫王旦,他肚量很大,“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就是当宰相。结果当时候有一个大官叫寇准。我们可能可以找个时间大家交流一下中国历史,唐朝过来是宋、元、明、清,这是最近的这几个王朝。其中宋朝文人很多,他们开国的赵匡胤(宋太祖)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常常在骑马的时候还不放过读书的机会,又尊重读书人,就有非常多读书人为他们的国家奋斗、尽忠职守。我们看南宋晚年的时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有这么多忠臣,其实也是因为这个朝代对读书人的尊重,这个也是感来的。 而王旦他当宰相,寇准就讲他的坏话,常常讲。结果皇帝听久了以后,有一天就跟王旦说:“寇准常常打你的小报告,讲你的坏话。”诸位朋友,我们刚刚说要会看电影,也要会听故事,是吧?好,你现在是谁?你现在是王旦,你会怎么做?假如是我,我可能会:“拜托!我都做得累得要死了,你还在那边写一大堆。”所以我做不了宰相,而且还这么瘦,人家有宰相肚量的都是福德之相。了凡先生讲的,“余福薄”,他自己有自知之明,长得就不像有大福报的样子。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