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了凡四训》学习分享(二次宣讲)第六集(6)

接着还说喜欢做小动作、动手打同学。在家庭里面,是不是这个孩子需要做这些动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我现在是在分析,不是一定,因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个要你自己去思考。一定是在家里有养成这个习惯,去学校才

    接着还说喜欢做小动作、动手打同学。在家庭里面,是不是这个孩子需要做这些动作才能引起父母的注意?我现在是在分析,不是一定,因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这个要你自己去思考。一定是在家里有养成这个习惯,去学校才会这个样子,或者是家里就有人喜欢打人就被他学去了。

    这个“屡教不改”,第一个教的方法对不对?你教他的时候还是脾气很大,那没什么效果,你要很有耐心地去引导、去陪伴他改过来。纵使你没有情绪不好,你很有爱心去教他,你也不要想教一次他就改,这也是贪快。你假如教一次、教两次孩子没有改过来,然后你就心浮气躁很生气,那你就教不了。

    所以“教”字大家注意,左边两个叉,下面一个小孩。我看到很多人的眼神茫然,因为每一次都有第一次来的朋友,所以要“视思明”,要看清楚。人家已经有茫然的,那你就不能继续讲下去,你自己讲得很高兴,人家听得糊里糊涂的,这样也不对。这是“教”字的古字写法,上面一个叉,下面一个叉,这里一个小孩,上行下效。父母、老师、长辈、领导者做的,底下的人效法,左边教我们什么?身教,以身作则。右边一个手拿着一支树枝叫“耳提面命,不厌其烦”,这个叫耐性。你从小教孩子道德伦理,他开花结果最少也要十年到十五年,你哪讲一次,下一次就让他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所以今天孩子不受教,基本上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身教做得不到位,或者耐性不够,这两点你真的做彻底了,你不要担心,你的孩子会慢慢越来越好。

    再来,这个里面也有提到说,学校的老师讲,说会被退学或转学。我想假如我们是学校的老师,我们有一种使命要振兴师道,师道可贵在哪?绝不放弃人,教育是成就人,不是放弃人。而且我们要自问我们尽了力了吗?我们用对方法了吗?再来,我们有去跟他的家长好好沟通,进而跟家长共同来帮忙这个孩子了吗?这个是额外,因为我自己也是在小学服务过,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们有这个责任,从自己身上来振兴师道。

    再来,这里面又有提到学《弟子规》的,这个重点我不能不提,不然人家会说,你看避重就轻。我曾经做过民意调查,给谁做民意调查?给小朋友做民意调查。他很不想学《弟子规》,然后他会想:为什么我的妈妈要学《弟子规》?为什么我的妈妈是教《弟子规》的老师?大家“听思聪”,听到什么?妈妈学《弟子规》、妈妈教《弟子规》是有德的人才对啊,要让他如沐春风,为什么他会这么痛苦?大家开悟了没有?

    我得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有一次在深圳百货公司前面,有一个妈妈学《弟子规》的,看到我像看到什么一样?好像看到宝藏,赶快跑过来把她两个孩子叫过来,“蔡老师!鞠躬,鞠躬”,把头按下去。然后就说我这两个孩子哪里不好,哪里不好,来蔡老师你帮我教一下。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孩子,我说你的孩子不错了,你看还这么亲切对我微笑,你们两个先到旁边玩。我这个时候假如讲道理给那个两个孩子听,他这一辈子就不想再见到我了,我得考虑远一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这样子讲他,他的自尊受损,我先把两个孩子支开,好好先跟妈妈沟通,是吧。你得留个面子给他们,而且教育要水到渠成,不是这样强迫的,你先做给他看。

    所以有个妈妈就很感叹,她的孩子刚开始学《弟子规》也很痛苦,最后她发现就是她都一直要求他,很有压力。后来她先不要求孩子,先自己做。结果她就发现有一次要过马路的时候,她的孩子就主动地去牵一个老人的手,帮那个老人过马路,当下她法喜充满。她说这段时间我都是自己做,做到感染孩子自然而然去行善,不是我去要求他的。

    所以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父母省思,看起来是为他好,事实上都是控制、要求,反而适得其反。“人之初,性本善”,只要我们以身教落实《弟子规》,孩子会感觉我们有德行、变化很大,自然他就很服气了。所以师长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说到《弟子规》不是孩子学的,《弟子规》是当父母的做给孩子看,孩子潜移默化就变成他的处世的习惯,这一句话真的。

    我遇过孔子的后代,一位女士,她第一次学《弟子规》、读《弟子规》,她说好亲切,她读着读着,小时候父母、伯伯、叔叔怎么样做的都浮现在她的脑海里。请问大家她第一次读《弟子规》,她学过《弟子规》没有?她学过了,她从小父母就做给她看,她也觉得这些行为本来就应该这样。我们现在孩子刚学,他也还没看到榜样,就被一直要求,然后大人也还没做到,他哪有不苦闷的道理?

    再来,这里还提到学校可能有提出要求,可能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太多人,学校可能有点招架不住了,可能要退学。诸位家长,你的孩子遇到这个情况被退学了,你受不受得了?有没有说退学以后的人生就不成功的?没有吧?对呀。好,那我请问大家,退学跟人格健康哪一个比较重要?(众答:人格健康。)标准答案。可是你看明明标准答案是人格健康,可是多少人有勇气退学之后,陪孩子先把他整个心态调整好?他先跟人相处是健康的。要不然你一直不去调整他的这些严重的问题,他这些问题就会越来越陪伴他,他越大越难调整。他现在才九岁还好调,他假如十九岁难度就更大了。

    我们不肯去面对问题,往往是什么?面子挂不住。退学了,亲戚朋友都问我,我多没有面子。所以人生有很多重要的抉择没有能够下对,都是被面子给障碍住的。别人怎么看不重要,我自己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而且是真正能够为孩子好。所以这个时候要陪伴孩子,带他去爬爬山,带他游山玩水,心情一快乐了,什么话都给你讲了。你就可以从他讲的话当中,去了解他整个内心的状况,进而用你的爱去抚平他的伤害,然后去引导他。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坏孩子,只有缺爱、缺教的孩子,为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孩子跟人相处不好,他愿意吗?他也不愿意,他变成这个坏习惯的奴隶,把他控制住了。但这个陪伴需要耐性。

    还有你首先要跟孩子建立无话不谈的信任。他谈出来的时候你要多倾听,你不要他讲一些话出来了,“这个不对,《弟子规》不是这么讲的”,你马上又用一大堆道理把他的话给截断了,然后又开始批评他,他可能那个心又包装起来,又不肯把他内心真实的状况给你讲了,因为他感觉到又是指责了,他又自我保护。所以孩子讲什么你都不要先去批判他,先让他把事情能够毫不保留地给父母讲,然后用耐性、爱心再去好好的一步一步陪伴他,引导他。然后整个他的心态调整好了,再去读书也不迟,人生不差这个半年跟一年。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