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五十五集)(3)

我们刚刚谈到的「贪」字,延伸出这个格言的人生道理,值得我们来观照反思。既然知道贪是诸苦之根,就要放下烦恼的根本,所谓「如斩毒树,直断其根」,这是真正会修的人,从根本烦恼贪心去掉。人真的明白,没有东西

  我们刚刚谈到的「贪」字,延伸出这个格言的人生道理,值得我们来观照反思。既然知道贪是诸苦之根,就要放下烦恼的根本,所谓「如斩毒树,直断其根」,这是真正会修的人,从根本烦恼贪心去掉。人真的明白,没有东西我们是占得了便宜的,人世间没有占便宜的事情,那就不会有贪念。而世间的福分那是靠自己修来的,可以享用不要执著。今天人家煮了很好吃的菜给你吃,你就好好享用;你不要好朋友给你煮了一餐好吃的菜,然后你就看著他说,你是要增长我的贪心是不是?那你就学到实在一点人情都不通达了,那愈修愈执著,跟人格格不入那就麻烦了。修行应该是没有我,能感同身受,体会别人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那分付出,就对了。所以可以享受,吃得很好吃,留在心中的是什么?是感恩、是感谢。这么多人爱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完全化成动力。

  所有的善缘都化成你向上的动力,这是顺境,逆境也化成向上的动力,所以可以享用,但是不要贪著。人生的享用,都让它水到渠成就好了,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我们人生以后有没有福报,看现在就知道,现在是因,以后是果。人为什么会烦恼未来?不明因果那叫杞人忧天。农夫不干这种事情,农夫还比我们明白,他知道要怎么收获就先怎么去耕耘。同样的,人生也是这样,只要肯付出了,一定能感来成熟的福报。这些理愈明白,我们的人生态度非常简单轻松,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很简单,也不贪了,随遇而安,什么都好,每天过得充充实实的,不浪费自己的一时一刻来经营人生。

  上位者不贪心,臣民感动、感佩,也会以相争为耻。晏子有一次出使鲁国,早餐端了一只猪给他吃,那猪他吃不完,晏子就说了,你把两只猪腿先收起来,反正我吃不完。中午的时候发现那两只猪腿不见了,这个招待的人马上就说到,很对不起,被偷走了,但是我一定能把这个人揪出来,找到他,你等一等,我赶紧去把他找到。晏子说你不用去找了,不要怪他,不要找了,这是我的错。为什么?晏子接著说,「量功而不量力,则民尽;藏余不分,则民盗」。一个上位者他只想到自己的功业,想到谋自己享乐,没有能衡量老百姓的负担。他建他的宫殿,或者收赋敛收得很多,老百姓他的财力、他的体力可能都会耗尽。而上位者拥有比较多的财富、财货,却不分给老百姓,那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怎么办?盗。所以今天他的猪腿被盗了,你看古圣先贤他不简单在哪?他都是找原因。他马上能反省自己当时候那个念头,就没有那种施舍给他人的胸怀,当时候还是只想到自己,才会引来人家的偷盗。

  而且大家细细想想,晏子是齐国人,他在哪里猪腿被偷走了?他在鲁国出使,在鲁国出事了,他还说是自己的问题。有没有从这些地方看到,古圣先贤处世厚道,不让人难堪,在鲁国东西被偷了,把责任往谁身上揽?自己。可是说坦白话,他这么做了,对鲁国人反思大不大?很大。其实有时候愈厚道给人的启示愈大,而不是在那里批判,给人的启示大。我们之前读过王旦,王旦度量很大,宋朝的宰相,寇准说他坏话,他还高高兴兴的有没有?给皇帝说,我当宰相当那么久了,问题一定很多的,寇准是爱国,所以他点出我的问题。家里的人没看过他生气,吃饭的时候还把东西洒在他的碗里面,他连批评都没批评:今天我不吃这个了,给我来点其他的东西!所以他那个度量厚道,让家里的人都很感佩。这些处世的智慧,真的值得大家去体会。而一个人厚道,最具体表现就是在言语上,我们言语当中有没有带杀气,有没有带要求、苛求在里面,有没有带埋怨在里面,有没有带丝毫的情绪在里面?这个都是要观照得到的。我们看下一句:

  上廉让。则下知节。】

  上位者能够清廉、谦让,则臣民就很知道坚守节操,还有应对的分寸。刚刚跟大家讲言语的厚道,现在我们举这个例子,大家再去感受看看。元朝的许衡,当时候是政治比较还没有稳定下来,大家在逃难。许衡经过一个地方在休息的时候,很多的路人开始在摘果树上的果子下来吃,解渴。所有的人都在那吃、摘,就看一个人如如不动,就是许衡,他再怎么渴他都没有去摘果子。结果有人就按捺不住:这个很解渴,你怎么不吃?许衡讲,「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这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树我去拿,这样不可以的。假如我会怎么讲?非其有而取之偷也。你看这古圣先贤的字里行间,他在提醒人,同时他的厚道就在里面,大家要会体会。接著那个人说,反正那个树没人的。你会怎么回答?骗我那么多,树没有人的会活那么大。那你就跟他抬杠就好。所以你看我们言语应对当中,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跟人家杠起来。许衡怎么讲?他没说他不对,「梨无主」,对对对,这个梨子可能没有主人,「吾心亦无主乎」?他有没有说他不对?没有,他恒顺众生。你说这个梨子没有人的,梨子可能没有人的,梨无主,可是我的心不能没有主人,我不能让它起贪心。您看他从头至尾的话语当中有没有要求对方?没有。他只是在这境界当中,他要对得起自己读的圣贤书。

  这是『上廉让』,这么有德行的人,他在哪个地方会赢得百姓对他的信任仰慕。后来他定居的那个地方,因为他德行的感召,小孩子纵使看到那个成熟的果子掉下来,都不会起一个念头要去拿来吃。所以这个许衡是心正,任何境界他的心都保持在正念,不起贪念。「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国治」,他就影响一个地方的风气,这在《德育故事》里面都有讲到,「上廉让,则下知节」。我们今天讲话,没有能够柔和质直、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每天可能言语就在恼害他人,就在犯杀戒了。所以从这几个例子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怡吾色,柔吾声的言语修养。

  除非你遇到要骂他才会醒的人,除非!告诉大家,这样的人现在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真的有了,自然他的态度就会展现出来。可不能把刚刚说的骂他,他会醒,你就拿著这个到处去骂人,到时候跟人结冤仇可不能怪我。师长曾经讲过,二十岁以前可以讲,二十岁到四十岁,要用暗示的,四十岁以上不能讲了。我当时候听觉得有这么严重吗?不过这么多年走过来,现在慢慢觉得,老人家这个话中都有深意在里面。所以闻誉恐,闻过欣,那没有真正这一生想成就的人,这个心态很难做到,还抱著面子的人,决定没有办法受持《弟子规》这句话。所以人这一生道业要成就,不下大决心,不大死一番,谈何容易?我们的面子太厚了,撕都不知道要撕几层,像我又这么瘦的,可能又没什么本钱撕。接著经文讲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