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十二集)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著上一节课,谈到「君道修身」,「改过」这个部分,这一句是在《汉书》当中,我们再对一对,是四百四十一页第三册。讲到了从前这些圣明的君主,他们生怕不能了解自己的过失,因为了解过失能改过,才能真正办好政治利益老百姓,所以是以诚惶诚恐的心来爱护老百姓,来做好每一件事。那君王天子在深宫当中,不容易了解他的施政情况,所以很多的方式,都是让整个第一线的状况,老百姓的实际状况,他能够了解到。所以刚刚我们一起看到了,经文里面讲:

  【史在前书过失。】

  史官一直在他的前后左右,来记载他的一言一行,他就戒慎恐惧不敢放逸,「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君,要主宰好自己的人生,要让这一生走得有意义,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假如有这样的心境,希望这一生真正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民族能做出真实的贡献,那首先要成就德行,一言一行都不能放逸,就当作随时有人在记我们的历史。不只是君王要有这样战兢惕厉的态度,诚惶诚恐的态度,每一个人经营自己的人生都是如此。有这样的心态就有慎独的功夫,没有任何人在的时候都会要求自己,恭敬谨慎一举一动。这是『史在前书过失』。

  【工诵箴谏。】

  这个『工』是指乐工,这些乐师很不简单,作一些歌曲来提醒君王他的施政状况。我们之前大家一起曾经学习过,魏文侯他的乐工、乐师师经,有一天在演奏曲子。而魏文侯突然讲了一段话,他说他当国君最高兴的事,就是所有的臣子都听他的,他觉得是最欢喜的事情。正当魏文侯自己在那里吟诵这段话的时候,乐师师经突然抱著他的琴,就整个人扑过去撞魏文侯,事出太突然,魏文侯面对突如其来的师经,也有点措手不及,自己在闪避当中,自己也跌倒了,连君帽都撞得前面那些玉珠都散落一地。魏文侯是国君,师经是臣子,这么样冲撞过来,当然君王非常的愤怒,当下马上回过神来,第一句话就讲了,臣子撞国君该当何罪?旁边的官员就说罪当烹,烹就是把他活活煮死。因为假如伤害国君,这属於以下犯上,这个罪是很大的。

  所以当下旁边的军士就把师经架起来,师经是瞎子,因为他们作音乐,希望作出更好的音乐来教化人心,又怕自己被眼睛分散注意力。就完全能够用耳朵来敏锐的感受音乐,为了作好的曲子把自己的眼睛都弄瞎,古人那种舍己为人,让我们很佩服。因为他眼睛瞎了,他只能听著国君的声音,然后冲撞过去。军士就把师经架起来了,正一阶一阶要把他带走执行这个罪。突然师经非常心平气和讲了一句话,他说君王,我就要死了,能不能在我死前听我一句话?君王说好吧,你都要死了,你要讲什么你说吧。他说君王,我从以前就听说夏桀、商纣,他们当天子都是所有的人都要听他的话。而尧舜这样的圣王都怕臣子不讲出他的问题,所以他们都是诚惶诚恐接纳这些劝谏,深怕自己做错。而这些暴君都是刚愎自用,什么都得听我的,刚刚臣觉得好像听到夏桀、商纣在讲话,我是要撞夏桀、商纣,不是要撞国君您的。

  这个话一讲完,古代君王都读圣贤书,所以他有种这些善根。遇到缘有人提醒他,他一听进去就生惭愧心提起正念,刚刚那个态度不对,然后说把他放了,这不是他的错,是寡人之过。不只承认错误,可贵在哪里?下令把师经那个琴,因为那个琴冲撞可能也撞得有点坏掉。说把这个琴放在城门上,让天下人知道我的过失,顺便提醒我。这个帽子坏掉不用修了,让我每一次戴著这个帽子,看著这几串玉珠都掉了,我就记得自己今天犯的严重过失。所以这些圣王他们的心境可贵,而这些臣子可以不畏生死劝皇帝、劝君王,那是一片忠心,也是一片仁爱心。因为君王一偏掉了,受苦受难的是老百姓。忠於君王,忠於人民、国家,也都很正直、忠诚,这些乐工也会作一些歌曲提醒劝谏君王,所以叫「工诵箴谏」。

  【庶人谤於道。】

  百姓他们在路上的一些谈论,君王也透过方法了解,甚至於指路牌的牌子都可以让老百姓反映民情。

  【商旅议於市。】

  商人、行旅在市场当中议论,都能虚心去了解状况。

  【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

  从这君王的态度我们也反思自己修身,自己齐家,自己经营事业。比方你经营事业你是老板、你是单位主管,也要能够广纳雅言,也要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失,才能做好工作。这个时候,有没有听闻自己过失能够生欢喜?因为知道过失才能做得更好;不愿意听过失,那还是自己的面子作祟。要面子可能损害的就是自己的德行,损害的就是团体的利益。所以圣贤人他知道要成就自己、成就他人,决定不会掩饰自己的过失,甚至是希望别人主动的来提出他的问题。所以经营事业的人,都要有听真话的雅量,不能粉饰太平的风气,尽讲好话给主管听,就麻烦。包含我们自己经营家庭,也要真正多听另一半的劝告,或者多听自己父母的劝告,甚至於朋友提醒我们都要很珍惜。你不能恼羞成怒:我家的事你不要管就麻烦。「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身边都是些谄媚巴结的人。「闻誉恐,闻过欣」,真正直谅士,正直的、忠诚的亲朋好友,就很欢喜跟我们相处。所以听别人的劝,听别人指出我们的过失,这对道业是有很大很大的帮助。他讲得对了,赶紧去改;他讲得不对,那我们也不反驳,因为一反驳人家以后不愿意跟我们讲。

  他讲得不对也是给我们考试,考什么?「人不知而不愠」,人家讲不对,我们还是没有任何的情绪能接受。他假如真的讲不对了,经过一段时间,日久见人心,他一发现上次讲我们的过失,其实我们没有犯。我劝他了,他居然没有任何辩解。这样的修养更赢得家人、朋友的信任跟佩服,这样就能德服人。我们体恤人情,当亲戚朋友愿意劝我们,那他也要提起勇气,他肯讲就已经很可贵。他在讲的时候我们还带点情绪、还反驳,就会让他不敢讲,就阻碍他的直言。我们能体恤,其实人家要讲我们,都还是要鼓起很大的一种勇气。所以他讲的时候就不要再抵触他,让他放宽心去讲。真的讲不对了,也没关系,包容,感激他对我们这一分爱护的心就对了。日子久了,人家讲错我们也不计较,他就佩服你的德行。而且以后跟你讲什么他很放松,他没有罣碍,就真的直谅士,渐相亲。「必有容,德乃大」,有容量大福就大,最大的福随时有人肯劝我们,我们又肯听,这个人有大福。不只人劝他肯听,面对经典那是圣贤、祖宗给我们的劝告,读每句经文都觉得是对自己,都非常能接受,那他的人生,就是站在五千年的智慧来经营,哪有这一生没有成就的道理!接著经文讲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