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十一集)(5)

我们男孩子从小最佩服父亲,我现在快四十岁,我也是最佩服父亲,很欢喜,效法父亲。包含老师,我们在学校教书,那个小孩很尊重我们,当他觉得老师很多行为都不对的,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扭曲,我们怎么忍心这样去障

  我们男孩子从小最佩服父亲,我现在快四十岁,我也是最佩服父亲,很欢喜,效法父亲。包含老师,我们在学校教书,那个小孩很尊重我们,当他觉得老师很多行为都不对的,他的内心在挣扎、在扭曲,我们怎么忍心这样去障碍孩子、伤害孩子?我自己在学校教书的时候,我看到这句话就很有感触。有时候习气做主,自己明明处理错误,还在那里倘揜饰,在找藉口。孩子心地很清净,老师一找藉口,他们的心地很自然感受到,听我在那里解释,他们就愈听这个脸色愈来愈难看,听不下去。他不会刻意装给你看,他没有任何的所求,他就很直心表达出来,老师怎么在找藉口,脸色很难看。我一看他们的表情,愈讲愈讲不下去了,这个还知道迷途知返,马上转个念头,要承认过失才好。当下就给学生讲,这是老师不对,老师哪里错了给你们道歉。我给他们鞠一个躬,当我再把头抬起来的时候,他们的脸全变了,变成放光,眼睛瞪得大大的,反而佩服老师勇於认错。

  所以『过也,人皆见之』,都看到了。但是当场肯认错、改过,『更也,人皆仰之』,反而赢得学生的信任、佩服。父母、老师如此,一个团体的领导者也是要有这样的态度,这样才能凝聚人心;不肯承认错误,人家对我们的信心就丧失了。唐太宗是个明君,在这一点他是非常可贵的,处处在整个《贞观政要》,在唐朝历史当中,都看到唐太宗勇於承认过失的可贵。有一次他最心爱的马被养死,结果他很生气,就要杀这个人。他的太太很柔和的讲了个故事给他听,当时候齐景公,春秋时代的齐景公也很喜欢一匹马,被底下的人给养死了,当下就要处死他。晏婴很善巧,马上说君王,这个人太该死,我来处理他,他死以前要让他死得明白,他错在哪里。他犯了三个严重过失,第一把君王最心爱的马养死了,这个罪当死;第二个会让国人都知道,齐景公为了一匹马,杀了底下的人,所以让全国人民都瞧不起齐景公,这是他第二个罪当死;第三个罪,就是让所有的国家瞧不起我们齐国,为什么?国君为了一匹马杀底下人,三条大罪。讲完齐景公就说好了,放了他、放了他。

  这故事讲完,唐太宗也听明白,可贵在哪?只要人家讲的在道里当中,他马上能息怒。后面还有几个例子我们再来讲。听完以后唐太宗跟旁边的大臣讲,我真幸运,身边有这么好的太太,每一次太太讲的,对我的启发都非常大。他不只接受,生起感恩心,珍惜太太的帮助。当唐太宗马上能放下自己的错误,「更也,人皆仰之」,反而天下的人、身边的人愈景仰他,一个人勇於改过,才能真正赢得身边人的尊重。一个修行人不勇於改过,甚至连最亲的另一半都不会尊重我们。所以人家不尊重我们,不能怪别人,怪自己德未修,感未至。这是改过的第二句。

  我们再看改过第三句,在第三册四百一十一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於道。商旅议於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这一段就是我们的道统,古圣先王的风范就这样一代传一代下来。所以一开始讲到的,『古者圣王』,就从前这些古圣先王,他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在他们的态度上,以至於具体的一些措施上,都是希望能够听到自己的过失。比方尧舜在自己朝廷办公的门口,都有放著鼓、放著锣,人民有什么冤屈,或者他们有什么不对了,老百姓可以去指出他的过失。甚至於我们现在看的指路牌,那都跟尧舜他们的德行有关,他们以前就是用指路牌,老百姓有什么意见可以写在指路牌上,他们时时怕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这些圣王的德行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这里具体讲到的,这些天子、君王怎么看自己的过?身边时时有史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他们一言一行都要记在历史当中,他怎么敢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所以『史在前书过失』,史官在前面、在左右记载他的过失。

  『工诵箴谏』,「工」是指乐工,乐工写一些曲子,说一些话劝谏他,有时候是暗喻,一些歌曲他一听反省,反观自省改正自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就提醒在位者要重视德行,不能重视外表美色,选择妻子如此,选择臣子亦如是。你不要选那些看起来很好,特别会讲好听话的,还是要重德,不能重色、不能重欲。『庶人谤於道』,一般的老百姓在路上谈论的这些话,反映的这些情况,他们都非常慎重的去了解。这都是念念想著利益人民的慈悲心,深怕自己有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可贵心境。『商旅议於市』,这些商人、行旅在市场当中议论,他都去了解情况,这国君就常常能明白,听闻到自己的过失。这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1/6/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1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