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七集)(3)

接著又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走过高大的树木,要赶紧快步走过去?老子回答,这是不是尊重老人的意思?大家要了解很高大的树木,有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里面可能有树神的年龄都比我们大很多,你在他的面前摇摇摆摆这

  接著又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走过高大的树木,要赶紧快步走过去?老子回答,这是不是尊重老人的意思?大家要了解很高大的树木,有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里面可能有树神的年龄都比我们大很多,你在他的面前摇摇摆摆这不恭敬。《弟子规》里面讲「进必趋,退必迟」,这都是很自然对长者的恭敬。今天父母、长辈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大摇大摆走过来,这怎么是恭敬?一叫了:妈,赶紧碎步很快的到前面来,妈有什么事吗?退必迟,父母吩咐完了,退的时候缓慢的退,退了然后再出去。为什么退要迟?一下没有了,赶快走了,好像巴不得赶紧离开,这个态度就不好。而且退迟的时候还有一分体恤是什么?父母交代的事又漏了:回来,回来是吧?你假如一下就退不见了,突然想要交代什么事又找不到了。所以古人这些礼都跟人的心性相应的,不是说好像谁规定刻意套在人身上,人真的性德相应的时候,那个行为就是这样。所以不只是尊重长者,天地万物都尊重。

  那一天,跟几个同仁刚好在喂鱼,我们湖里面有一只乌龟不知道大家见过没有?这么大,我也不知道它贵庚,我这很惭愧,德行不好,还不能跟乌龟沟通。你看孔子的学生里面跟鸟,心诚都可以跟它们沟通。我们在喂土司面包的时候,发现这只「老爷爷」过来了,它的举止非常的优雅缓慢,很有禅定的功夫,不疾不徐。人家在那里抢、抢,它都如如不动,该它的它才吃,不争,你们都争完了,剩什么我吃什么,然后吃了二、三口,一下沉下去不见了,我说功夫很高,一点都不贪心。其他的都在那里抢、抢,从头抢到尾都还在那里等,这一位「老人家」吃了二、三口好了,可以了,不贪下去了。您看这些生命当中修养都不一样,我们有时候心比较粗没有仔细观察。所以为什么道家说不要杀龟打蛇?这些龟蛇有时候都已经几百岁、上千岁了,人家那个灵性、修养,比我们高很多的都有,我们怎么可以不尊重?人不能得一个这么尊贵的人身,结果自大傲慢,这就是自我糟蹋自己的灵性。所以经过乔木对树、对树神恭敬,这也是敬老的态度。

  接著第三个问题,常枞把嘴巴打开,然后叫老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在。我的牙齿还在不在?不在了。好,你体会什么道理?老子回答舌头比较软、比较柔和,牙齿比较硬,所以容易损。这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讲完,常枞好,没问题,我也没什么要跟你讲,可以了、可以了。我们相信这常枞当下是非常欣慰的,这个弟子学问已经差不多成就了。所以古代的老师教学生、父母教孩子都是这样叮咛,弱以为强,柔弱才能够胜刚强,能谦退的、能屈能伸的才能成得了事。所以「鲜不遂矣」,遂就是成,很少不成就的,有这个修养的人很少不成就事业的。所以荀子一段话,我们也比较熟悉的,「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为什么由盛转衰?变傲慢,「必在慢之」。

  接著讲到,「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毁谤人或者赞誉人,爱护人或者憎恶人,这样的态度、心念,就像一个种子一样种下去,招感来的是什么?是祸或者是福。誉是赞誉人,「道人善,即是善」,招感来的就是福气,爱护人招感来的是人家的爱护。但是假如是毁谤,或者是厌恶人,可能就是祸的种子招感来灾祸。所以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人对於自己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慎重,因为他清楚明白一言一行、起心动念,统统是他人生祸福的种子,怎么可以不谨慎!古圣先贤也期勉我们,应该《尚书》讲的「克念作圣」,克制邪念,念念都是正念,都是仁义忠恕,就成就自己的学问。所以我们求学问的下手处念念为人著想,才能把最严重的自私自利习气去掉。

  「是以圣人慎之」,圣人非常谨慎,这些处世的态度,这些毁誉爱恶的态度。「孔子曰:吾之於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这段讲孔子说到,他处世待人跟人相处,对谁称赞、对谁毁谤?大家注意看下面如有所誉,孔子没有说毁,孔子赞誉人,不毁谤人。处世有一个态度隐恶扬善,道家讲的「遏恶扬善」,佛家讲的「断恶修善」,都是这些精神。佛陀教育弟子这个人错了,不听你的劝,默摈就好了,不要去扬他的恶,默摈就是不要讲,再期许自己做得更好感动他。因为扬恶了,人与人、还有团体之间是非就不断,而且扬恶之后,当事人一知道可能那个恨就终身都放不下,就跟人家结深冤仇。所谓「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就是你在背后议论他,当他知道的时候,他的感觉好像有刻骨之痛。所以这习惯一定要改掉,不可以背后论人的短长是非。刚刚有点短路,所以这个时候更不要紧张,要稳下来。

  这句格言是说,「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这个应该跟大家有讲过,面谀之词就是当面给他很多的赞叹、恭维,有见识的人未必会高兴,他可能一感觉,就知道你是在巴结、谄媚。但是背后议论,后来这个当事人知道了,他很震撼,他可能会记恨终身,所以「口为祸福之门」。这里我们感觉到孔子的修养,而孔子的学生当中谁的口才最好?子贡。所以《论语》是孔子与那个时代的人,与他的学生整个生活的纪录,可不能当知识背而已,活活泼泼,都有很深的人生哲学。子贡口才最好,有一天「子贡方人」,子贡讲人家的不是了。孔子抓到这机会点讲,「赐也,贤乎哉」,端木赐,你是很贤能了吗?还批评人。「夫我则不暇」,我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用功时间都不够,你还这么有时间去批评别人。这个对口才好的学生提醒,甚至於是怕他惹来祸患。

  如有所誉,孔子都是赞叹人,但是大家看,孔子什么时候骂人?孔子骂人的时候都是要震醒天下人,对於是非的纲纪要很清楚。孔子批评的时候,那个不是对人的对立跟冲突,是要让全天下的人明白是非善恶。「孔子作《春秋》」,每一个字都是点出了是非善恶,甚至於让当时候的乱臣贼子,都吓得半死,为什么?孔子一写下去他就遗臭万年,所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你看孔子不骂人,该骂的时候他也开缘,而且那是真正要振兴整个天下的纲常。这么讲大家可能不一定能理解,我们复习一下,《左传》一开头,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为什么叫他郑伯?因为他当哥哥没有很好的当,没有把弟弟教好。「克段」,段是指郑庄公的弟弟,他也是一个国君的弟弟,也是很有身分,为什么叫他段?因为都没有尽自己的本分,这么高的官都没给天下人做好榜样,还兄弟打架用克。克是国家之间相互征伐叫克,兄弟用这克字提醒天下人,不要贻笑天下人。所以您看,孔子的《春秋》,每个字的重量都振聋发聩。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