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前古老中国的社会,寺庙的责任是负责教化一方,一般平民这教育实实在在得力于佛教。 2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贫贱,他年轻的时候在寺庙里念书,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贵的品德。 3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他常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他的人生目的。 4 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范仲淹是虔诚的佛教徒,好善乐施。他这个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帅,文官做到宰相。 5 最难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个收入很可观,他还是过着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禄来养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从前做穷秀才那样,这不得了! 6 五个儿子,两个儿子做宰相,等于现在的行政院长,一个做御史大夫,相当于监察院长。死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材,钱哪里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业,布施掉了。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给佛教改做寺庙。 7 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讲他的家八百年不衰,为什么?祖宗之德,子孙能够继承,代代子孙都这么好,这是得力什么?知足。 8 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纵然自己发达有财富,这个财富去利益社会,叫大家共享,这个福就愈来愈大,子子孙孙享受不尽。 9 苏州范家,从范先生到现在差不多将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贤人,都有好子孙,什么原因?积德修善! 10 我们要懂得积德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聪明人会散财,散财是真正保持财富,我们学佛明白这个道理。生活实在讲要节俭,节俭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这个福报永远享不尽。 11 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他是王子,舍弃富贵,富是财富,贵是地位,王位不要、财富不要,到没人去的雪山里面修苦行,知足常乐,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 12 在中国,出家不必说了,在家居士当中有许多将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自己一生保持着清苦的生活,没有贪心。 13 贪是烦恼第一个根本,不贪就不愚痴,不贪就没有嗔恚心,贪不到才生嗔恚心,贪到他就不生嗔恚,所以人家是认真地让心地清净,把这些外缘舍弃。 14 有不少同修想发心做一点好事、做一点慈善救济事业,尤其是救济一些灾难,很怕“我这个钱拿出去,被当中经手的人贪污吃掉了”,这一想,“算了,还是不做了”,我们的观念错误了。 15 我们不做了,这些苦难人永远得不到支援。我们诚心诚意去做,当中这些人他贪污了一些,是他的过失,多少这个苦难的人他也能得到一点。 16 如果你要发个大心,“我普度众生,贪污的人我也送他一份”,你这个心就广大了。 17 我们普遍布施,那有什么不好?修自己的福德,修自己的慈悲心,绝不因为有障碍我们就不做了,这是完全错误。错在什么地方?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把自己布施供养修善的机会断掉,这叫真可惜! 18 有些机会很难遇到,遇到这是缘分,我们今天讲,抓住机缘,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机缘,绝不轻易放过,积功累德就在这些地方。 19 当然,布施,《行愿品》里面普贤菩萨也教导我们,最好是亲手去布施。我们用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布施,功德是圆满的。 20 现在这个社会,苦难的人多,尤其是生病的穷苦之人,相当可怜,所以有不少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办医院,布施医药,好事情。 21 现代社会富裕了,对于疾病的预防,每个人都注意到,所以国家对于人民,有医疗的照顾。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会有一些财物放在那里,预备生病的时候用、有苦难的时候用。 22 真正聪明人,会把这些钱都布施掉。把准备的医药费,布施给那些病人,把准备应付急难的那些财物,都拿去救难。 23 也许你要问,到自己生病的时候怎么办?给诸位说,你决定不会生病。为什么?你的医药费布施掉了。你的医药费放在那个地方,是决定会生病,不生病那个钱怎么用法?非生病不可。 24 要准备将来有什么灾难的时候,我要准备那些钱,你一定遭难。佛法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没有病,在那里想着要害病,没有难,要准备将来灾难,所以你的灾难跟疾病决定不能避免。 25 今天世界上苦难众生多,他为什么受苦受难?前生没修福,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这个苦难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团体来救济,生活改善不了;靠人救济,你的生活依旧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 26 慈善救济,他有苦难,他没有得吃的,你送一点食物给他,没有穿的,你送个衣服给他,你只能救他一时,你不能够帮助他一生。救苦救难最彻底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是教育。 27 人要不受教育,没有智慧、没有能力,他就永远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再慈悲的人救他一生、养他一生,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28 一定要教他,帮助他开智慧,帮助他获得技能,他不但能够改善他的生活,同时他也能够对社会、对众生有真实的贡献,这才是彻底的救济,佛家讲“慈善救济”。 29 你看看中国外国大圣大贤,他们都选择教学。释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继承王位,他放弃了。我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要放弃王位?用政治的手段来为众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吗? 30 话是说得不错,一个国家贤明善良的领导者,确确实实能够造福这一个国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舍弃王位、放弃政治,他去教学,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一生干这个事情。 31 他的教学范围不是一个国家,全世界的,只要愿意跟他学,他都乐意地教导,而且不收学费。他义务地教学,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觉悟,问题才得到真正的解决,永恒的解决。 32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这是慈悲救世圆满的典型,我们要能体会得到。 33 现代佛门里面很重视慈善事业,可是诸位要记住,佛门里面慈善事业是摄受众生,是引他入佛门的,如果只是到此地为止,那就错了。 34 入门之后,还要叫他接受佛陀的教化,还要帮助他“破迷开悟,修行证果”,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慈善事业可以作为接引,它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便,不是目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35 以出家人来说,他的正业就是修行,礼拜、恭敬、赞叹、供养,或者是讲经说法、领众修行,这是他的正业。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业,这不是正业,这一点非常非常的重要。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