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修学三福之大乘福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麽心呢?什麽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

再往上提升,就是大乘,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福有四句,第一、“发菩提心”。中国是大乘佛教,发菩提心时常挂在口上!都劝人发心。到底发个什麽心呢?什麽叫菩提心呢?很少人能说清楚。“三归、众戒、菩提心”,是佛教最基本的常识,要是不十分清楚的话,如何学佛呢?学的是糊涂佛!迷惑颠倒佛!“菩提”是梵语,翻为“觉悟”。菩提心就是真正觉悟的心,真实不迷之心。觉悟什麽呢?觉悟到人生真正苦。佛给我们讲三界通苦;不但人苦,天上也苦。人间三苦、八苦具足,若细讲,两个锺头也讲不完的。生色界天,这是已经修禅定了,而且财、色、名、食、睡,五欲都断了。此天没有苦苦,但有坏苦高级的凡夫。他知道身是苦本,物是病根;若是没有这物质的色身多自在啊!所以他们色身都不要了,这就是所谓的灵界,他只有神识,苦苦、坏苦都没有了。有色身,总有生老病死;有物在,则有成住坏空啊!无色界天虽无此二苦,但有行苦。什麽叫行苦呢?就是他不能永久保持,象我们常讲:“青春不驻啊!”这就是行苦。一年一年衰老!这是留不住的!不能停止在一个境界的!这叫行苦。这三类苦,三界都有,那里有乐啊!真正认清三界的真相,你是觉悟了。觉悟之后,自然会想离苦得乐。怎麽离苦呢?一定要超越三界。怎麽超越三界?那就必须依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这才叫真正“发菩提心”,真正觉悟了。另有,佛给我们讲的“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佛在大乘经典里常说:二乘人,阿罗汉与辟支佛没有菩提心;大乘菩萨才是发了菩提心。要以四弘誓愿标准来看,就很容易明了。菩萨的心是普度一切众生,不但知道自已苦,要度自已,他要度自已的家人、自已的亲戚朋友,更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平等普度,这是大菩提心。小乘人有分别、有执著,他喜欢度的他度,他不喜欢度的他不度。而且小乘人,众生求他,他高兴就教;众生不求他,他不主动去教,大乘菩萨则不然。无量寿经说:菩萨为众生作不请之友。你不找他,他来找你。就是把佛法主动的介绍给众生,推 给众生,这是菩萨事业。所以菩萨的心跟二乘人的心不一样。这是四愿里第一愿,就是劝我们要“众生无边誓愿度”。实际上看,四愿就是这一愿,后面二愿是完成这一愿的。如果想度众生,若是自度不了,那里还有能力度众生!度众生该怎麽修法呢?自已应先断烦恼,这是修行的一个顺序、第一次第。这个不能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顺序、搞乱了次第,修学决定不能成功。必定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有些人学佛,他不断烦恼,开始就广学法门。他要四弘誓愿后头两愿,前面两愿不要了;度众生、断烦恼不要谈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由此两愿下手;譬如建筑四层楼房,他不要底下两层,而要上面两层,怎能建成呢!我们见到这一代,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尚未见到。原因在那里呢?就是不知道从根本修;未曾发真实度生的弘愿。度生的心是大慈悲心。这个心有无比的力量推动你精进,使你认真努力修学。为什麽要断烦恼?因为要度无量众生。有那麽多的众生等待我帮助他们永脱苦难。要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怎麽能办到?所以今天发愿必断烦恼、成就德行、广学法门、成就学问、圆成佛道,皆是为了普度一切众生!不是为自已啊!这就是大慈悲的力量,象地藏经上说的大圆满后面接著著就是大慈悲!就是说明这重要的修学次序。

如果这位老师教你先学法门,这有了问题,是真有问题。当年我亲近李炳南老师的时候,正式要拜他做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他的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是其他的书籍,不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一个不准听,将你的耳朵塞住了。第二不准看,又将眼睛遮住了。还有“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著我从头学起。”这三个条件,哎呀!想想很苛刻啊!乍看者,这个老师很专制、跋扈、不讲理啊!好象贡高我慢得不得了,瞧不起人啊!我最后想想,还是接受了,拜他为师。那里知道,这就是戒条,就是教我断烦恼。多听、多看,多烦恼:少听、少看,不听、不看,就没烦恼。啊!原来老师是用这个方法来教我“烦恼无尽誓愿断”啊。我遵守他的教导,半年以后,果然妄念少了、心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真是得利益。老师的教诫要我遵守五年,我非常感激他,因此得到真实的受用,我自动的再加五年。我遵守他的三条戒十年,这样尊定了学佛的根基,这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心地清净之后,老师的教法开放了,他劝勉十方参学。参学是什麽?就是任何人讲都可以听,妖魔鬼怪讲也可以听,什麽书都可以看。为什麽呢?一切见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因为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不会被人牵著著鼻子走。有了这样的能力,老师就会放你出去参学。原来初学的人并未具此能力,听这个,这个好,跟他走了;听那个,那个好,被他转了。就象小孩童,父母要看得紧,因为他不知邪正、是非,不识得失利害!老师真是大慈大悲啊,保任诲导,尽心尽力,所以学佛要走这麽一条路——亲近善知识。遵守老师三条戒律,这叫“师承”。德学的成就一定要有老师指导。

良师难遇!好老师到那里去求啊?这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遇到。一生遇不到的人太多。所以有人说:“法师!你很幸运,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我们跟谁去学呢?”这是真的!师资之道,真是可遇不可求,非常难得,这是机缘。自已真的要种善根、培养善缘。若是实在遇不到,也有方法,那就是学古人。往昔李炳南老师教我,他非常谦虚的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他教我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是他的老师,他勉励我以印光法师为师。我那时候初学,还没有出家。他告诉我:“古人不要学苏东坡,今人不要学梁启超。这两个人都是大佛学家。他们在佛学上是大家,但在学佛上没有成就,不能学这两个人。”所以他就叫我学印光大师。这是今日之下最好的模范,最好的典型。这也就说明,当我们找不到真正善知识时,可以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用这样的方法成就的人很多。在中国第一个以古人为师的是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那时已经不在世了,但孔夫子的书在世间,他就专门念孔子的书,由书中接受孔子的教训,一心学孔子。他就是跟定这一位老师,专学一个人。他学得很成功,所以中国历史上称孔子为大圣、至圣,孟子是亚圣。以后采取这个方法得成就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最著名的是汉朝司马迁,他写中国第一部史书“史记”。司马迁学左丘明,他只学一家,专门读诵左传,学左传的文章、学左传的修养,他学成功了,成为一代文豪。又如唐朝的韩愈,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昌黎。韩昌黎的老师是谁呢?就是史记。他学司马迁,专攻史记,学史记的文章、教训,而成为唐宋八大家的首领。在佛门,明朝的藕益大师,这是净宗祖师。他的老师是谁?是莲池大师。当时莲他大师已经往生了,莲池大师的著述在世间,他就完全依照莲池大师的著作来学。等于跟一位老师学,听一位老师教导;就象李老师当年教我一样。能找一位古大德做老师,这是决定不会有差错的。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学成功了,这也是有了“师承”。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