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3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请掀开经本第四面,从大字看起,《大方广佛华严经》,从这以下呢,这是介绍经题。经题是全经的纲领,了解题目的意义,一部经的内容就可以能够把握到了,那么也晓得这一部经的意趣、归旨所在。经头在清凉大师疏钞里面,每一个字都有十种解释,解释得非常地详细。如果依疏钞来讲呢,我们这七天,大概只可以讲七个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此地简略。那么重要的地方,谛闲法师还是依清凉疏钞所说的来给我们介绍,我们看这个注子。‘合释者,如清凉国师。’那么底下都是疏钞里面的话,这种简单的解释可以说散在许多古德著述之中,因为讲得简单明了。

‘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这个是‘大’。凡是文字的意思很明的,我们能够体会得到的,我就不多说了。虚空太大了,无量无边,那么用这个大字来形容它。‘竭沧海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沧海是大海,在我们地球上可以说面积最大的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占整个在球百分之七十,这是比喻,比喻什么?法门无尽,比喻法门无尽。‘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这是‘广也’。那么这三个字,大是讲本体,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本来就是这么大。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界就是时劫,我们今天讲星球。

太空当中多少星球呢?无量无边,我们的心都能够包容,这是你本来的心量。现在很可怜,两个人在一块都不能容纳,糟糕不糟糕!两个人住在一起还意见不合。没有人跟他住,他一个人;一个人还生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连自己都不能够相容,这真正可怜啊!迷惑颠倒,真是迷惑颠倒到极处了,我们一定要觉悟。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还是前面跟诸位说的,分别、执著。真心里面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我们离开了分别、执著,你这个心就跟太虚空一样,太虚空多大,你的心就多大,没有一样不能够包容的。就像大海一样,什么都能够容纳,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恢复自己本来面目,一定要晓得这个原理、原则。

我们修什么?无非是去分别、执著而已。离开分别、执著,尽虚空遍法界都在面前,都在你自己掌握之中,也都在你六根接触之内。像大经里面所讲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这个知与能,决定正确而没有错误,这就是经上讲的佛的佛知佛见。一有分别执著,我们的知见不正,所以邪知邪见;我们自己要觉悟,本来是正知正见,现在变成邪知邪见。所以大方广是自己的体相作用,体用一个大来称赞他。相呢,用方。作用,广,广大无边的作用。所以这三个字都是赞叹本体,赞叹我们的自性。

下面再看佛,‘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佛是人;我们今天的病,就是觉与所觉,这是病,这是无明。在楞严经上,楞严经的第四卷,富楼那尊者请教释迦牟尼佛,无明是怎么来的?这是大问题,本性里面本来没有无明,无明从那里来的?佛答得太好了,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无明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有知,我有见,有知有见就是无明。我也无知,我也无见,你真的无知无见吗?你还是有啊!你有无知,还有个无见,那还是无明。佛知佛见,是见得清清楚楚,知得清清楚楚,这里头没有加一个知见。那么我们想想,加的是什么知见呢?你要是聪明,一想就知道了。加的是分别的知见,加的是执著的知见,加的是妄想的知见,你加这些东西在里面。你不加这个东西,就佛知佛见了。

那么我这个拿在手上,你们见到没有?见到了。佛知佛见。见到这什么?毛巾,那就错了,这就无明了。它这个东西本来没有名嘛!你要给它起个名;我说不是毛巾,偏偏是毛巾,还固执、还执著。所以是一切无明从分别、执著、妄想而生;离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确实是平等。所以众生可怜,就是可怜堕落在无明里头,没有办法自拔。学佛的人一定要觉悟,佛,是觉悟了的人,就叫做佛。所以他离觉,是能觉;觉的对象是所觉,能所两边都不分别,都不执著;换句话说,都放下了。都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智慧从那来?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

你要是放不下,还是分别、执著,那个分别、执著,就像水一样起波浪;所以古人把心比做水,水一起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如果水不起波浪,水是平静的,它的作用像镜子一样,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我们说这个照呢,就叫做知见;照呢,就叫做般若智慧。所以佛知佛见跟般若智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凡是从外面学来的,都不是真正的知见,不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里面的智慧,不是在文字上,这个诸位要晓得,不在文字上,是在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听经要会听,看经要会看。会看的人,开智慧;会听的人,开智慧。不会看不会听,那就像清凉大师在这个经,那是四十华严的前面,最前面第一卷里头,经题里面所讲的,增长邪见。不会看的,看得越多,你知见愈多;那个知见,邪知邪见。拿我们中国俗话来说呢,记问之学,你看得多,记得多。记问之学,连儒家都说,不足以为人师也。知见靠不住啊!不是你亲证的,所以说道听途说,不是你自己亲证的,不是从你清净心里面生起来的。

所以佛法的修学就是在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了,是无量的智慧,朗万法之幽邃;幽邃是非常幽深,一般人见不到的地方,佛心清净,照得清清楚楚。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他不知道的。你没有问他的时候,他是无知,般若无知,寂静的境界;你要去请教他,他无所不知。所以六百卷大般若里头,关链就是在这两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般若的本体,实在讲就是清净心,就是念佛法门里头所讲的一心不乱,那就是真正的般若,般若之体。它起作用的时候,起作用不是它自己起作用,自己不起作用,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自己永远是无知,不起作用,自己起作用就是清净,所以佛菩萨自受用是清净心。

清净,那真正叫有福啊!一点烦恼都不生,身心清净,境界也清净。那无所不知是什么?对别人起作用,有人请教他的时候,有困难来请他帮助的时候,他是无所不知。所以无所不知是他受用,是般若的他受用,这是供养别人的,帮助别人的。般若的自受用是无知。我们现在又搞颠倒了,好像自己受用,我知,什么都知道;别人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颠倒了,样样颠倒,麻烦大了!所以诸位,佛法里求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记住,不在文字里面,也不在言语里头,而是在你自己清净心中;然后拿经典来对照,看看相应不相应?相应了,与佛知见没有两样。要不相应呢?要改过来,不相应是我们知见有错误了。所以经论印知见,印证的,它给我们作印证。我们的见解,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比较比较,看看有那些地方相同,那些地方不相同?相同的,我们就保留,继续保留,证明自己见解没错;不相同的要改过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