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五二集)

太上感应篇,净空法师

太上感应篇  (第二五二集)  2000/4/1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2-25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一百二十三节,也就是这一本书倒数的第二段:

  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全文总结前面一小段「推本念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过不怕,贵在能改。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读到,阿闍世王造五逆十恶罪,我们所造的罪业要跟他相比,我们很轻,他造得重,他的果报在阿鼻地狱。可是这个人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他在临命终时后悔,以真诚心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了。释迦牟尼佛把这一桩事情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藏经》里面的《阿闍世王经》。佛告诉我们,他不但往生,他是上品中生,真正出乎我们意料之外。这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造极重罪业都能往生,问题是你真的要改,从内心里头改过,知道自己错了,往后永远不犯这个过错。

  毁谤三宝,这个过失也在阿鼻地狱。历代祖师大德没有学佛的时候,都造这种罪业;学佛之后,忏悔!天亲菩萨早期学小乘,毁谤大乘,以后接受他哥哥的教诲,知道自己错了,他在佛面前发誓割舌头忏悔。他的哥哥就告诉他,「你过去用舌根毁谤大乘,你现在为什么不用舌根去赞叹大乘?为什么把舌头割掉?」他这一省悟过来,从今以后赞叹大乘,这是改过迁善的好榜样。假如我们过去曾经做过谤佛谤法谤僧,造这个罪业,我们今天反过来,赞佛赞法赞僧,这就对了!这就是天亲菩萨给我们示现的模范、榜样。回头,要以行为回头,心行都回头,这才能消业障。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现在已经变成佛家的口头禅,谁都会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谁都会讲。不但现在人会讲,古时候的人也会讲。在古代唐朝时候,白居易遇见鸟窠和尚,这个法师为什么叫鸟窠?他在树上搭个小蓬,住在树上像鸟窝一样。你就晓得他生活多简单,万缘放下,是个老修行人。白居易遇到他了,那个时候他是杭州太守,太守就像现在市长一样,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大意?鸟窠和尚就说这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笑笑,这个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一句话,「三岁小孩虽然能说得,八十老翁还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很有道理,要做到。怎样才能做到?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重要,关系我们前途,关系我们来生,来生是果报,今生是花报。换句话说,不但关系来生,也关系我们现前,现前可以趋吉避凶。

  世尊慈悲到极处,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有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针对我们现在人怎样断恶修善。佛说菩萨有一个方法,可以永断恶道苦,这不但是三恶道,六道都苦,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恶道苦。在佛菩萨眼光里面,十法界都是恶道,所以这个恶道不是指三途、三善道,连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道,都是恶道。为什么?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契入一真法界,只有一真法界是正道、是善道,十法界都是恶道。佛讲菩萨有一法,这个菩萨是法身大士,一真法界的菩萨。这个法是什么法?他教我们「日夜」,日夜就是不能间断,「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一句话重要,我们昼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常常想到善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一天到晚所接触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常常念他们的善,不要念他们的恶。念他们的恶,把他们的恶变成自己的恶了,你说这个人多愚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至善的,跟佛没有差别。

  现在我们懂得了,佛与法身菩萨他们心里所装的全是善法,一丝毫的恶法都没有。凡夫错了,错在哪里?心里面全装恶法,不去装善法,眼睛看,专门看别人的坏处,专门记别人的恶行,口里专门说是非。你天天是心恶、念恶、行恶,你怎么会不堕恶道?菩萨何以能够离一切恶道苦,十法界他都超越了,他就是凭心里头绝不容纳丝毫恶法,这个方法好。你能做到这一点,佛就说了,你常得亲近诸佛如来、菩萨、圣贤,你跟他们做朋友,入了他们的俱乐部。我们为什么不把念头转过来?这比什么都重要!别人造恶与我不相干,别人有善,我们记取、学习、效法。别人有恶,绝不放在心上,绝不放在口上,这是积德累功,要从这个地方做起。恶人也有善行,赞叹善的,绝不提恶的;不但口里不提,心里头根本没有。能不能做到?有人说很难做到,我看了之后,印象就很深。印象为什么深?你把它装到里头去了,所以你才有印象。你要不把它装到心里面去,哪来的印象?

  我们新加坡这边有位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岁,她是一百零一岁的年轻人,一生没生过病,一生活得非常快乐。一天吃一餐,这一餐只吃生菜,油盐酱醋调味的,她一律都不吃,完全吃生菜,回归大自然。我们录的有录像带,做成光碟,你们大家每个人都带一片回去。你看看人家一百零一岁,只掉一个牙齿,身体完全没有毛病,耳目聪明,看报纸不要戴眼镜,反应跟年轻人完全一样。人家怎么修的?佛在经上讲这些话,她没有念过,她没有听过,但是她做到了。她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专门记别人的好事,绝不记别人的恶事。李木源居士问她,那你看到这些恶人恶事,你怎么看法?她举个比喻,我看到恶人恶事,就像在马路上看到来来去去的人一样,这个比喻得好。你们看到马路上来来往往那些人,回来之后问你,你记得吗?记不得。为什么记不得?你没有把他放在心里。由此可知,我们是可以不把他放在心上,你偏偏要放在心上,那有什么办法?我们从马路上走过,你看看好多人走来走去,也听到他们在那儿说话,要问你他说什么?明明听见,但是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没有注意。注意是什么?你的心里头把意思注到里面去了,就装到里面去了,叫注意。没有注意是什么?没装进去,虽然见了,虽然听了,不知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每天都做。如果能保持对一切人事物都这样作法,你的心多清净,你多自在,你多快乐。为什么要记别人的过失?为什么要记这一些不善?佛菩萨这个法子好极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