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中、境界中,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就契入境界了。总因自己没有证实,所以不得受用;证实之后,就得大受用。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证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明心见性。 怎么晓得自己有没有证实?《金刚经》就是标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后,即用《金刚经》印证。‘印证’就是作标准、作证明。若达到的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见性;否则所达到的不是佛菩萨的境界。 佛门常讲‘开悟’,大家听了觉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实‘开悟’是极其平常的话。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那是样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行。如果口念弥陀,心里依然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为佛法好,可以执著。佛法是好,如药一样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复如是。修学佛法如果不契机,反而伤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华严经》皆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为世间人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离开‘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实义,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通过思考;若通过思考即落到意识里,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参禅、学教皆须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末那识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离心意识?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不用末那识,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赖耶识,这样学教才能大开圆解,参禅才能大彻大悟。宗门教人离心意识参,称‘参禅’。教下讲‘参究’,不说‘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分别执著,所对的外境是‘六尘’;‘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对的外境称‘性境’,不称六尘。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