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解《俞净意公遇灶神记》(6)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


  持之既熟。

  下面两句是讲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议。

  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

  这样的境界,是我们非常羡慕的,他做了几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们想一想,他过去的业障多重!三年就转过来。袁了凡先生过去转命的时候,也是三年转过来。三年就见到效果了。为什么我们三年还做不到!三年时日不算长,为什么不肯自勉、发奋呢!希望同修们读到这里,应当要奋起,效法俞净意先生。

  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江陵’是地名。张公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最尊敬的人是称他居住的地名;像满清末年,大家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常用这个惯例,我们称祖师大德,既不称名也不称他的字或号,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来称他。如天台大师,天台是指智者大师。我们不称智顗,而称为‘天台’,大师住天台山。又如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并不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这里也是尊称,张公是当时的首相。

  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这一次的考试,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后,他想在同乡中选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来教导他的儿子—为子礼请一位老师。

  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

  他既然想请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乡里的人都推荐俞净意先生。从前没有学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间书房,请一位老师,这就是‘私塾’。家里的子弟以及社会上清寒的子弟,有聪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来跟老师读书。俞先生应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儿童的老师,生活环境当然就改善了,不至于再像过去那样的穷苦潦倒。感应也来了。他带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张公非常敬重俞净意公的道德学问,所以也为他“援例入国学”(国子监)。张公替他报了名,入了学。当时国家所办的大学,不像现在大学有这么多,那时国立大学只有一所,而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都是做官的,是为国家培养通才的学府。

  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

  从前读书人志在功名。得了进士,功名成就了。‘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相当于现代博士学位一样。

  一日谒内监杨公。

  ‘内监’就是从前的太监,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见老太监杨公。

  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

  杨公是太监,所以没有儿子。他的儿子都是义子,现在所谓的干儿子,都是从外面找来的。他养育这些孩子,可以养老。他有五个干儿子,自己年老了,干儿子很孝顺。他叫这五个儿子都来拜见俞净意先生。

  内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岁。俞公一见面,就觉得很面熟,好像是从前认识的。

  问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贯。‘江右’包括了现在长江以南,江西、江苏、浙江这一带,当时都称之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之。

  这小孩还仿佛记得家乡,自己本来姓氏。小时候游玩时误入人家载粮食的船,船开走了,小孩也带走了。俞净意公一听之后,非常的惊讶。

  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

  原来就是他遗失的儿子。他太太生了五个儿子,死四个,有一个失踪了;生了四个女儿,死了三个,只剩一个女儿在身边。他的太太因为想念儿女,眼睛都哭瞎了。这个时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

  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寓。

  这个太监杨公很不错,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儿子,立刻欢欢喜喜的就送还给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将这个消息告诉他太太。

  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双目复明。

  改过迁善之报如是。诸位想想,眼睛瞎了,现代眼科这样进步,也不容易恢复。经上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怎么会没有感应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寿,寿命都可以延长,疾病怎么会不好?这并不是迷信。经上说的理论,我们看了也很明了,说起来也能相信,可是经本一丢开就忘了。不能说不相信,是忘了!经上说‘境随心转’,《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经论中常说‘万法唯心’、‘一切法从心想生’。境界是我们心里变现的,我们这个身体也是自己心里变现的。所以,‘感应道交’是有理论依据的。理上能讲得通,事上就可以办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谓‘理事无碍’,当然能转变。

  他的儿子孝顺,也非常难得。看看这一段,这不是容易的事!失踪这么多年的儿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亲欢喜流泪。儿子孝顺,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这一点很难得!他母亲因此双目复明,这是感应道交的事实。

  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

  此时俞先生一家团圆。知道这三年改过迁善,正如灶神爷跟他所说的‘不测效验’,即意想不到的果报,果然应验了。这个时候对于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愿意做官了。

  辞江陵回籍。

  辞谢张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张高其义。

  俞先生既中进士,就有服务公职的资格。从前读书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将来谋个一官半职。而这个机会到来,俞先生却不要了,放弃了,回家乡去。所以,张宰相认为他是一个义人。

  厚赠而还。

  张宰相为感谢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赠他贵重的礼物,送他回家。

  公居乡。为善益力。

  俞先生改过自新,力行三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真实的效验。可知其往后行善必更积极。虽然传记里没有记载,我们也想像得到,必然还是用老方法,每个月终向灶神爷报告。相信他是尽形寿(一生)都不会改变的。人家是这么修行的,是这样的断恶迁善。

  其子娶妇。连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么多儿女,结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从四十七岁才开始改过修善,五十岁才得到感应。我们同修当中还有很多人年纪很轻,要是能努力学习,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你们的前途太光明了!你们的效验、福报、感应必然超过俞净意,超过袁了凡。这是绝对做得到!只要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后,事事如意,有求必应。为什么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儿孙命运都转好了,这是积德修善的感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