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敦睦伦常,尽己本分(2)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古代的寺院丛林,也是国家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你看看中国大陆有很多古老的大寺院,我们看到扁额----敕建;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地方政府所建的,这是占大多数。还有少数是大富长

  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古代的寺院丛林,也是国家建的,不是出家人建的。你看看中国大陆有很多古老的大寺院,我们看到扁额----敕建;敕建就是国家建的,皇帝下命令,地方政府所建的,这是占大多数。还有少数是大富长者,古时候叫大臣,豪富人家他们捐助的,他们来建立的。至于说出家人化缘来建庙,那是晚近之事,在古代没有听说过!经典里面没有这种记载。换句话说,出家人要化缘来建庙,已经是不如法。怎么样才如法?出家人没有道场,应当学佛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就如法。

  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他就提倡这个方法。我读了之后,非常受感动,尤其现代这个社会,比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方便太多了。怎么说方便太多?现在有帐篷,帐篷很便宜、很经济、也很实惠。一个帐篷,至少可以用三年。我们在树下搭个小帐篷,你说这个多自在!吃饭,说实在话,我们现在虽然不流行托钵,托钵决定行得通,只是你不肯干!在台湾这个地区,学佛的人有多少!出家人托钵不要钱,只托一钵饭,我相信谁都乐意供养。不但你有得吃,大概天天吃的都不错,为什么?很难得到你家来托一次!这个制度好!

  你要是建一个道场,你就有麻烦,道场要维护,你能不操心吗?你操心这个事情,你的心还能清净吗?清净心生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自度,才能够度他,才能帮助别人。你的心里面,妄想、分别、执著、忧虑、牵挂,跟一般人没有两样,你怎么能度自己?你怎么能帮助别人?

  所以,“敦伦尽分”里最重要的,我们是以出家这一伦来说,决定不能搞道场,道场一定要让在家人去做。他搞这个道场,我们去住,我们修行如法、如理,他一定尊敬你。我们做得不如理,不守戒律,不守清规,他当然把你赶走。你说:“居人家的道场,我们很难住,不能长久。天天看别人脸色,这个日子不好过!”实在讲,是你自己不如法,你才看人家的脸色,处处去讨好别人。如果你做的如法,他求你!他希望你长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他有功德、他有好处,你操个什么心?真正担心的,是担心自己不如法、担心自己破戒、不守清规、不通教理、没有智慧,你怎么能接受别人供养?所以,只要自己行得正,只要自己守规矩,如理、如法的修学,不要怕没有供养,不要怕没有地方去住。

  过去很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跟我提出他想建一个丛林,我没有同意。我当时劝导他:“如其建丛林,不如建祠堂”。他问我:“什么道理?”我告诉他:“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定要先提倡孝道;孝道能发扬光大,师道自然建立。”所以,我跟他谈:“如果你真的有愿力、有这个力量,你应当建祠堂”。而出家人最好学释迦牟尼佛当年那种生活,我们如果有志同道合,有几个人,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的僧团,我们住帐篷,我们托钵。他听到我这个说法,也很感兴趣,他说:“这个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构想”。可是以后回到香港去之后,我就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这谈谈就算了。

  我说的话是实话,出家人决定不能怕苦。世尊入灭之前,教导我们“以戒为师”,又说:“以苦为师”,怎么能怕吃苦?“以戒为师”,大家能够理解,一定要遵守教戒,如理、如法的修学,你才有成就。为什么又说“以苦为师”呢?诸位要晓得,生活艰苦,你对世法没有留恋,容易生出离之心。所以“富贵学道难”。富贵人家样样都很优裕、都很自在,舍不得离开娑婆世界,你跟他讲,极乐世界怎么好,他没有见到!他现在这个享受就非常之好,舍不得去!那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好!”他这里苦头吃尽了,听说一个好的地方,恨不得赶快去!“以苦为师”,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学佛一定不能怕吃苦,欢喜接受艰苦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修学,一定有帮助,一定有好处。

  佛法的弘扬、传播,最要紧的是在自己的修学,你自己修学没有成就,你自己不能契入佛菩萨所证的境界,拿什么去教化众生?固然佛家的经论很多,真正是浩如烟海,这些典章、文物,纵然摆在你的面前,无比的丰富,你要不能正确的理解,你要不能契入它的境界,你读的、你所讲的,依旧是皮毛,依旧是表面,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你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国内、国外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信佛的同修、学佛的同修,他们有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如经上所说的呢?没有见到!不但没有见到,我还没有听说过。学佛多年依旧是迷信,依旧是贪嗔痴慢,在加速度的增长;思想、言行皆不如法。我们有没有看到这些事实?有没有去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实在说,把“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八个字远离了、舍弃了。所以,印祖提出这八个字,这八个字,不但是救佛教的命,真正是挽救这个社会,是一副无比的良药,是绝妙的处方。因此,我们想想祖师的教训,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表演给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从什么地方来学习,应当怎样学习,才能契入佳境。这个佳境,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最好的境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