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心无嗔恚,内无恨结

净空法师,般若智慧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着重在这个行字,《心经》第一句也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就是今天我们讲落实,把般若智慧落实在生活当中。怎么落实?要把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做到,视诸众生,面门先笑。当然后头讲存心,你要没有心,你怎么笑得出来。曾无嚬蹙,这句话就是从来没有不善的态度,我们讲愁眉苦脸,菩萨从来没有这种表情。你常常看到他的,一定是欢笑、欢喜。重要!学佛从这里开始。怎么知道从这里开始?寺院庵堂都把弥勒菩萨放在大门口,那什么意思?你要学佛,你想进佛门来,就得学这个样子。古人有两句话,心里面存着慈悲心,外面显露欢喜相,这是学佛弟子处事待人接物第一个条件。古人的话是这么说法的,「生平等心,成喜悦相」,这两句是赞叹弥勒菩萨的,他教导我们。所以在门口,你一进门,你先看见他,这就是佛法。

所以然者,为什么?下面就讲心态,下面讲存心。「心离秽浊」,秽浊是今天讲的染污,心清净,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诸根清净」,诸根是眼耳鼻舌身,叫五根。心清净,根就清净,这根是从身讲的,心清净,身清净。「不染离垢」,不染是从清净来的,离是远离,垢是什么?五欲六尘,这外面东西。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般若经》上告诉我们,「法尚应舍」,意根对的是法,前五根对的是色相,这个法是说佛法,连佛法都要离,都不染,「何况非法」,非法就是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是不能离的,那佛教离是什么意思?心里头不能有,事上需要用它,心里没有,那在事相上就懂得适可而止,知足常乐,决定没有贪求,决定没有情执,这就得自在。

学佛,佛菩萨他的心地永远是清净平等正觉,这是佛心!佛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佛的行为就是「和颜爱语,劝谕策进」这八个字,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们的行为。他们一生所造的事业,这八个字说尽了。前面一句常怀慈忍,存心。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教,你用这四句偈去答覆,圆圆满满,一丝毫错误都没有,佛教就是「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这就是佛陀教育。「心不瞋恚,内无恨结」,要学!要认真学,决定心里不能有怨恨。为什么?怨恨是烦恼,而且属于瞋恚的烦恼,这个东西会牵引你到地狱。内是心内,没有怨恨。结是与一切怨恨的众生念念不忘,结是这个意思。与你喜欢的众生也有结,那是贪恋的结;与你的冤亲债主,这个结是怨恨的结,这个结要把它解开,要把它化掉,不能有这个结。结是病,是三毒的病根。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九一集)2011/2/19 档名:02-039-0291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