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呢?要是在佛法中认识到这是热恼的根本,烦恼的根本。去膨胀这个东西,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背道而驰能不能得到安乐呢?这是大家应该思维的东西。现在很普遍的存在这种背道而驰的做法,而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稳,实在是不可思议。 他念这念那,最后的目的就是想现生发很多很多的财,你要发这么多财要干什么呢?你就因为贫瘠罢了,因为贫瘠你满脑子想发很多很多的财,你还有什么呢?这样的观察方法不合适。你先放下所谓的佛法的发心,去挣钱就对了。单一性的表现就比较有力,要不然佛也没有学成,财也没有发好。 现在的世间人学佛普遍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的心理——二元心理,舍不得世俗的点点滴滴又想把佛法学好。东一头西一头,精神就是两种状态,不真实、不踏实、不如实。 而我们做一个真正的学佛的人呢,不妨就走出自我,看一看,真正地步入佛法,实践实践,真正地看看无常、无我、苦空,真正地以这种心理来如实地观察世间,莫要畏惧,再来看世间,再来活世间之人,你就自由自在,你就轻松。 要不然你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没有出离之期。 由于从来没有实践过出离的法则,就是你能不能在三界外来回观三界众生,再回到三界之内饶益三界有情呢?那样你就是一个真正的、自在的、解脱的、具足方便的生命的意识状态。 现在,在佛教徒的学习状态当中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发心不明。而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无外乎是一个强烈的、清晰的、明确的表达,要我们来发真诚心、佛心,印契自心。不能用那种所谓相对地、相似的心,因为用相对相似的心,你在佛法上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往往有很多人都这么说:“我学佛多年,一直没有什么利益呀!”所谓的没有利益,就是没有真诚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我们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愿望,来印契自心。要知道自己真正的愿望,你可以观察对比,不要草率。 你不能说药师佛这么大的愿望我发不了,你先不要这样说,你可以根据他的愿力、方式来观察世间、观察自心,观察久了你就会知道:我们凡夫心有多么颠倒、无常、乖离、无意义、苦难。诸佛菩萨的心愿是多么的明亮、广大、真实、威德、自在、富足。可以这样对比观察,主要是不要畏惧。作为一个凡夫有情容易畏惧。 3、居佛位用佛心就会与佛陀愿望相应 我们来看看药师佛的第七大愿,我们来读一读: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法师领大众读诵三遍) 我们来看药师琉璃光如来的第七大愿,这里面充分显示了药师琉璃光如来彻底度脱众生的方便法则,就是具足福慧的法则。一经闻佛名号而得资具具足、远离疾苦、身心安乐。有这样的福慧具足的威德与善巧。 有的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我闻到药师佛琉璃光如来的名号,怎么没有家属资具、悉皆丰足呢?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相应不相应的问题。 佛所发的愿是真实不虚的,功德利益亦是真实不虚的。若有相应者就能表达如此相应的法则,不相应者疑虑所见,我们在疑虑中产生疑虑的五浊法界,就是亏欠法界;在我们相应的心智中产生了庄严随顺、福慧具足的法界。 我们的念是法界之缘起,相应不相应是法界的妙用。你的一念与愿相应,你就产生相应的法界。一念相应随顺那就有法界的妙用,关键是相应的心智十分重要。 就象我们这么多人在一个房间里,要是把门封起来,每个人都闭上眼睛,各人做各人的梦。有几十个人就有几十个梦,各个不同。就是说心智不同,在同一个环境中,感知绝对不同! 我们发这个愿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现前心念中具信妙用,闻名即得,具足安乐,清净无欠,无所乏少,真正康乐,这是相应不相应,相具不相具之说。 我们若是读经读到哪一天真正感觉佛愿、己愿了无差别,你才知道这经究竟讲些什么,自心佛心为什么没有差别。现在我们的心多是贪图自利,非是为他。若真正能站在佛陀不可思议福德威神的角度来入佛陀的法界,那就会知道佛愿力不可思议,福德力不可思议,名号力不可思议,神通力不可思议,在此处现缘显现不可思议中,愿力最不可思议。 我们凡夫已经习惯于计较自己的得失,用自己的得失心、怀疑心、贪嗔痴慢疑心来衡量,你就不能切入这个境界。我们还来说这个房间的人,各自做自己的梦,你不能了解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你只能在自己的业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梦想中迷失。 这样的愿望,我们什么时间能印契自己的心呢?就是佛如是发愿,我亦如是发愿。 4、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呼唤都是真正地清净加持的 佛的名号功德度众生是最为方便的,闻名即解脱、闻名即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