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不能不破坏世俗又能超越世俗的生活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用愿来印契我们平时不清晰的心,用愿来表达自己的心。 因为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自心做事根据我们的眼见、耳闻所感知的,我们假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的幻化业缘的感知,以为有,以为无,以为正,以为邪,以为大,以为小,以为冷,以为热,种种对待法中我们在造作,执着一个边见,一个感知,把它当成一种真实,或者当成一种得失的、取舍的追逐。 我们追逐一个取舍,所以一直生活在、延续在这种状态中,我们称为是轮回的根源,在十八界中造作。 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观色、声、香、味、触、法,来感知这个世间,认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范畴,生活的一个世界,除此之外就很少了解,很少认知,很少自主。 我们来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这种光明无碍的心智,乃至说利益世间的心智,来印契自己究竟安稳的心理或者说觉悟,是十分必要的。 昨天我们讲到出三界,不坏于三界,可以游历于三界,广利三界有情,而不是沉沦于三界,迷失于三界,在三界生死海中流浪。 我们能不能通过学习佛法,不破坏世俗,又能超越世俗的生活呢?这就是每一个学佛人应该面临的一个特别大的、特别如实、特别贴切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佛能不能把佛法真正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话题可以谈一辈子、两辈子,也可以谈到未来际,也可以和自己谈,和他人谈,和学佛的谈,与不学佛的也可以谈,何以故呢?佛法的的确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妙用、实际的利益、实际的方便,很确切。 我遇到许多学佛的人都有这样的说法,把佛法的道理学来了,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应该实际一点,什么叫实际一点呢?你要挣钱,还要有钱,没有钱你就吃不成饭,买不成东西,过不成生活。有人说还要实际一点,做官还要做官,与人交往,还要世俗的很多作为,这跟我们学习佛法是不是相违背呢?实际不违背,一定要相信这一点,或者观察到这一点,我们学习佛法再高深的理论,也不会破坏世俗,它只是说在光耀着世间。 我们知道释迦如来世尊,在这个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八相为:一、降兜率。二、入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说法。八、涅槃。)垂化世间,四十九年之中,弘法利生,广说教言,广施教法,都没有脱离这个世间。 六祖大师讲,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离世间觉,就是这个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阎浮提娑婆世界,也示现种种因果相,世尊示现九种难缘,要看看九难,单说世尊一生所遇到的困境,都挡不住、捆不住,它会发生。 比如三月马麦,有长老、国王说:结夏安居,世尊我来供养你。结果把这事忘了,世尊三个月的安居时间都没有东西吃,有马帮用喂马的马料供养给世尊三个月,这是难缘,称为三月马麦难。这难后面留下很多疑问,阿难就问了:世尊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具足无量福德因缘,何以尚有三月马麦的难缘呢?世尊说:阿难,来,取一麦。阿难取一粒马麦,世尊让他吃下去,阿难把这一麦含在嘴,如饮甘露,精力充沛,一月不知饥饿。 这是不是难缘呢?在因果相续中,世尊示现的是三月的难缘,但在他实际的果报中,马麦已经变成不可思议的甘露,能令有情充满色身之力,是最美好的饮食。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呢?就是我们真正学习了佛法,佛法的利益,即便遇到难缘,也会化成甘露,佛法增上也会滋养你的法身慧命,是真实不虚的。世尊在我们世间示现了九种难,马麦、腰疼、乃至腹泻,乃至最后的示现取灭种种难,以应化身而示现无常。 2、第五大愿是使我们具清静戒重新做人 我们都知道世尊,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无始无终的,无来无去啊,亲证法性者知之、用之。 报身是有始无终,圆满安住于未来际,顺性建立故,释迦牟尼佛说西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就是在十大劫前,阿弥陀佛如来世尊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报德,顺性起修,一时圆满,具足十号,这样的如来世尊,广度有情,这是报身佛。他的报身是什么?光明遍照,圆含一切,有始无终,这个始就是始于十大劫前,尽于未来际,不会衰坏,这是所谓的报身。 化身无碍,象千江有水千江月,因水印月,众生需求之时,福德已具,尽映在前。显法性之无始无终,显众生真实无常之相,以应法性,无始无终,无来无去。就象月亮一样,在虚空高挂着,下面诸种水都在映着,河水、江水、湖水、盆水,任何水都可以有月亮的映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那么如来世尊的应化身亦复如是,顺应我们众生的业力,各个示现不同,表达无方,但以度化众生为方便。应化身随顺法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顺应众生的业力故,各现生灭,这是三身。 我们学习佛法要知道,教言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呢?我们是在接触佛陀的哪一个教言身呢?象我们现在说的具足三身的教言,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大愿中皆具三身之功德,若彰显一切众生之法性,印契我们的本质之心,那就是法身。我们取用法身,见诸相非相,毕竟圆照十方,无所障碍,一念之称,圆趣三身,无亏无欠,何以故呢?无来无去,清静安住,诸相非相,一时圆满,这就是法报之身;于一切时处,无挂无碍,无染无着,这就是所谓的应化身,来利益有情。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