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道场不一定指寺庙庵堂,诸佛如来大道所在之处就叫道场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经上讲的「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佛的十号之一有「天人师」,这是说明世尊当年在世做出来给我们看。「游步十方,为大导师」,这八个字把释迦牟尼佛一生行业都说尽了,世尊在世确实是游化十方,居无定所,他没有固定的道场。什么叫道场?讲经教学的地方就是道场,可能在树下,可能在山坡,可能在河边,任何地方他教学,那就叫道场,没有房屋。释迦牟尼佛一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说明明天就不在这个地方了,别的地方去了。确实一生过着游化的生活。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建一个精舍,也没有建一个寺院,这些寺院庵堂都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建立的,佛陀在世没有。那些国王大臣供养园林、别墅,请佛在那个地方修习、讲经教学,佛也接受,都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接受,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还是主人的,他在那里讲经教学一段时期,结束之后还给主人,他离开了。世尊圆寂是在树林里面,不是在房子里头。这些他老人家的表演,我们细心去体会、细心去观察,从他经典教诲当中完全印证。对于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丝毫都不沾染,那个心多清净。 我们体会到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的示现,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里会有分别执着?所以佛的现身,现而无现,无现而现;佛的说法,无说而说,说而无说,我们要会听。会听的人怎么样?也得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你就真契入了。我们现在不行,我们现在有说有听,有说有听我们用的是识心,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转智,转八识成四智那就是说而无说、听而无听,那就得大自在。转识成智很有味道,这个话。识是什么?知识。如何能把知识转变成智能?转的方法,小乘不分别不执着,转了一半;大乘不起心不动念,全转了。不起心不动念,我们见是见性见,《楞严经》上讲得清楚,我们听是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说观世音菩萨怎么修成功的?他是用听。怎么叫反闻?听的时候不用耳识,不用意识,不用末那识,用什么?用闻性去闻。闻性在哪里?只要你不用妄想分别执着就是闻性,你见就是见性。这就是从体起用,妙用无尽,我们现在不会。不会那就老实学经教,经教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乖乖的去做,这样学可以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学到相似即佛。见性就不是相似的,成佛了,相似即佛可以到十法界里头的菩萨、佛,到这个地位。都是非常认真,很认真、很听话,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能够到相似即。 ... 「《净名经》曰」,《维摩诘经》,「直心是道场」。道场是什么意思?诸佛如来大道所在之处叫道场,古圣先贤行道之处称之为道场。这个行道,生活是行道,他在哪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道场,不一定是指什么寺庙庵堂,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一栋建筑,所以佛的道场在哪里?他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道场。他在那里教化,他在那里表演,言教的场所就是道场。这里说得更好,直心是道场,这个人如果是直心,直心就是表里一如,里外相应,心跟口是一不是二,这就是道场,这个人所在之处这个地方就是道场。所以直心是体,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叫法喜充满,孔子所说的不亦悦乎,自受用。学而时习之,他把圣贤东西学到了,时习是什么?全落实了,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快乐,不亦乐乎。在佛法称为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待人接物一团欢喜,至真无妄,诚意真心,多快乐!用诚意、用真心待一切人待一切物,没有一丝毫虚伪,没有一丝毫是假的。你说他的生活多充实,他的生活多美满,他的生活才真正幸福,这个与地位与金钱毫不相关。地位很高,做到帝王,富有四海,他一点都不快乐。为什么?人家跟他往来全是虚情假意,谁跟他是真心?我们从历史上去看,有几个帝王是不亦悦乎、法喜充满?你找,找不到一个。这才晓得学之可贵,夫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之可贵。学与富贵不相干,他可贵什么?他就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他一生真的快乐幸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的是令人羡慕。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