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观法是修行的方法,是修行纲领原则

观法,净空法师

净空法师:观法是修行的方法,是修行纲领原则

 

摘自净空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玄义讲记》

【但众生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为难。但观己心之高广,以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大利,故须观心也。】

这是讲我们凡夫,在凡夫地确实困难。“众生太广”,“广”是多的意思,我们的妄想太多,妄想分别执着太多太多了。“佛法太高”,“高”是比喻,好像是高不可攀一样。“初心为难”,初发心的人很难契入这个境界。在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教给我们观法,观法是修行的方法,是修行纲领原则。会修行的人,他能够掌握这个纲领,掌握这些原则,成就快速;不会修行的人,不知道这些纲领原则,修行就很困难。掌握到纲领,好像我们砍树一样,找到树根,你从根里头一挖,整棵树不就解决了吗?掌握不到纲领的时候是枝叶,你要砍树,一片一片叶子来砍,砍了再一个小枝小枝来砍,再砍,这不叫麻烦吗?同样把这棵树砍掉,那个多麻烦,费多少时间,费多少气力。抓到根本,从根本把它锯断、挖掉,多省事,整个就解决了,省时省力。修行也像这样,你一定要把纲领找到,这是教我们修观。

所以佛讲的这些经典,会修行的人依文作观,这就会修行,这样读经就没有白读。随顺经典上的文字,佛所说的我们的观念就跟着转,境界就跟着转。善财童子为什么五十三参就成佛?随着境界转。参访德云比丘,他就跟着德云比丘转,他就是初住菩萨;参访海云比丘,海云是二住菩萨,他跟着他转,他就变成二住菩萨;参访妙住,妙住是三住菩萨,他就跟着转,自己就变成三住,随文入观,真的提升了。我们读经,就随着佛菩萨的境界,不知不觉就从凡夫变成佛菩萨。可是我们烦恼习气重,经本一关又回来了、又堕落了。堕落怎么办?再干,就进进退退、上上下下,只要自己不休息,肯努力,总有一天上去不再下来,那就成功了。

所以经典要天天读,古大德教给我们“一门深入,长时间的熏修”。尤其现在我们选择的《无量寿经》好,进进退退不怕,总有一天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入了阿弥陀佛的境界。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这部经典,每天在一块研究讨论、讲解这部经典,这个缘分非常希有,大概找遍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家。其它道场都有好多经论在里面讲,许多经论在一起讲,你很难得利益。为什么?你不是精进,你是属于杂进,太多了,乱进;实在讲,又杂又乱哪有进?那个进是奉承、客气话,你能够保住自己的位置不退,那就很幸运了。一杂一乱一定退转,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了解。转变观念,这是我们修行的枢纽。

“但观己心之高广,以扣无穷之圣应”,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我们要晓得,我们有真心,我们也有妄心,真心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妄心虽然多不要紧,是假的不是真的。马鸣菩萨说得好,《起信论》里面讲得很好,“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自己“高”,佛法本觉;“不觉本无”,不觉是迷,此地讲的“广”,众生心不觉本无。本无决定可以断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坚固的信心。然后断恶修善,恶是什么?恶是我们本来无的;善是什么?善是自性,我们本来有的。我们今天用什么方法?用念佛的方法。要知道这一句佛号,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口中,你要懂得作观,你不懂得作观,那就喊破喉咙也枉然!怎么作观?这一句佛号是提醒自己“念念觉而不迷”。

阿弥陀佛四个字是梵语音译过来的。阿翻成中国字是无的意思,“阿”是“无”;“弥陀”是量,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觉;合起来是“无量智慧,无量觉悟”。所以念这一句名号就提醒我们自己,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念念都不迷,念念要觉悟。什么是迷?分别执着是迷,离开分别执着就是觉,佛号这样念就管用了。我面对着外面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心一动了,“南无阿弥陀佛”,把我们动的念头打消。念头太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个是贪爱,一个是讨厌,总不外这两种念头。这个念头一起来,“阿弥陀佛”,贪爱的念头打断,厌恶的念头也打断,保持着你的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诸位要晓得,是自性弥陀。弥陀是谁?弥陀是自己,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是弥陀,你们在《无量寿经》上都读过。所以自己的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弥陀,自性弥陀跟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不可以说一,也不可以说二,不可以说自,也不可以说他,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我们要用这一句名号,把自性弥陀念出来,自性弥陀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这是无二无别,这就感应道交。所以你念这句佛号,在这里面没有观法,那就是“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你跟自性,你跟十方诸佛菩萨,不起感应道交的作用。你里面有观法,念念能够提醒自己,这就有感应道交的作用,得诸佛加持,得诸佛护念。所以这一句佛号无量的功德,所有一切法门里头无比殊胜,第一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果完全相应。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