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念佛心地功夫》(5)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如今,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愿兑现了。受其残害而无怨恨心,而且第一个度他,为报深恩;报什么恩?凌迟残杀反而成就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从这样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帮助我,试验我的忍辱有没有成就。别人见此事皆认为是残酷,身体受极大的伤害;可是菩萨确实认为,歌利王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所以成佛第一个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恶并没有标准,也没有界限,仅在一念之间。一念极恶,念头一转就是极善,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门——善恶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这是极高的智慧!‘相’是虚妄的,‘身’是虚妄的,‘割截’也是虚妄的,虚妄对虚妄,所以没有痛苦。凡夫以为身是自己,执著身相,所以稍受伤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执著身是自己,则谁受伤害?谁知痛苦?

所以离四相,就没有痛苦了。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才有苦受;菩萨没有受。苦乐忧喜舍都放下了,称之为‘正受’,亦称之为‘三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乐忧喜舍’,佛归纳为这五大类,皆不是正常的受。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妾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中、境界中,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就契入境界了。总因自己没有证实,所以不得受用;证实之后,就得大受用。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证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明心见性。

怎么晓得自己有没有证实?《金刚经》就是标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后,即用《金刚经》印证。‘印证’就是作标准、作证明。若达到的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见性;否则所达到的不是佛菩萨的境界。

佛门常讲‘开悟’,大家听了觉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实‘开悟’是极其平常的话。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那是样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行。如果口念弥陀,心里依然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为佛法好,可以执著。佛法是好,如药一样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复如是。修学佛法如果不契机,反而伤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华严经》皆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为世间人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离开‘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实义,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通过思考;若通过思考即落到意识里,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参禅、学教皆须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末那识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离心意识?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不用末那识,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赖耶识,这样学教才能大开圆解,参禅才能大彻大悟。宗门教人离心意识参,称‘参禅’。教下讲‘参究’,不说‘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分别执著,所对的外境是‘六尘’;‘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对的外境称‘性境’,不称六尘。

5、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在本经特别教我们:“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就像乘船过渡一样。“筏”是用竹竿编的,也有用木头编的(木排)。佛讲经说法就像过渡一样,到达彼岸,筏就不要了。这个比喻是在《阿含经》常说的,《金刚经》中又用这句话,但所表的意义不一样。小乘里讲,过了河,筏不要了,不该再执著。大乘法里讲,正在筏上,也不执著,意义比小乘经上讲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边不著,空、有二边同时,真得大自在。

般若经上讲的即相、离相是同时的。“应无所住”,离相;“而行布施”,即相。学佛没有离开日常生活行为,生活过得更美好,工作做得更积极。以前我们工作、生活只是为自己,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是为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法界庄严、为自性流露,现象不一样。为自己做,马虎一点无所谓;为大众做,做不好对不起人,用心不一样了。虽然尽心尽力做,并不著相。“应无所住”,心里若无其事,即是‘大慈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生活、工作,为一切众生,皆是无条件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与纲要,确实契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佛法,但正在修学当中就不执著。不要听到“法尚应舍”,佛法、世间法全都丢弃,那就错解如来真实义,就变成消极且不负责任。佛法一定要学,一定要行,但是不能执著。佛法如是,世间法亦如是。我们的身体还生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需要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样也不能舍弃。尤其是大乘菩萨,若将这些事舍弃了,如何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就要接触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

修行要真正下功夫,形式是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这样做早晚课是真实的功德。决不是早晨把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给他听,一点也不晓得课诵的意义,完全不能依教奉行。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书一样,早晨背了,功课交代了,晚上又背一遍。若这样做早晚课,则有无量罪过。因为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还自以为有功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