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佛教三皈依的意义》(2)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

也许有同修说:“我做工作需要思考,要是不想,我的工作还能做得成吗?”没错!当你工作需要思考时,尽管去思考;工作做完了,就不要再思考了。工作放下还去想它,就是妄想。“念”有妄念、有正念。“正念”是自己工作范围之内的,除此之外,就不再想其他,其他与我不相干。这样,你的工作能做得好,烦恼、妄想少了,智慧就增长,工作就很顺利。一切时一切处,知道长养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则任何事都会做得格外好,生活也会更愉快。我们也要学惠能大师,“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现在做种种工作皆须思考,这是习气。真正修行,这种思考的时间会愈来愈短,思考的程度会愈来愈淡薄。若功夫成熟,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皆不需要思考。智慧现前,何必思考!智慧未现前时,还是离不开思考,但是要把思考的范围缩小、时间缩短,尽速将其程度减轻,使智慧渐渐往外透。若想得太多、太远、太深,则智慧完全无法显露,因为妄念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

若将“觉”与“迷”的样子搞清楚,理论也明白一些,必须认真做,真正下功夫。须学诸佛菩萨运用六根,眼见的是色相、耳听的是音声,练习见色闻声,六根对六尘境界起作用时,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真智慧。再学“不起心、不动念”,即是修清净心、自性本定。眼见色、耳闻声,不起心不动念,即是大禅定。定慧就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中修,这是从根本修,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华严经》中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在这方面用功,所以不拘于形式。修禅定不是盘腿面壁,而是六根在对六尘境界时,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智慧”,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贪嗔痴;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起作用是戒定慧。此即何以菩萨常生智慧,我们常生烦恼。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从妄想分别回头,从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回头,依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此即“皈依佛”。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认识与见解。真实智慧现前,思想、见解才是正确的;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想法、看法皆是错误的。我们是初学,一定要依靠经典,来纠正我们错误的见思。经上所说的,就是诸佛菩萨的正知、正见,决定是正确的。依照经典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即佛在经上教我们怎样做,老实学著怎么做就对了。因此,皈依佛是总纲领、总原则;“皈依法”是教我们如何从日常琐碎事务中修学,遵守佛的教诲。

佛的经典很多,我们是不是要每部经都学习?不需要!佛经是当年佛教导大众的记录。每个众生有他自己的困难与迷惑,向释迦牟尼佛请教,佛教他解除迷惑颠倒、离苦得乐的方法,以后记下来就成为一部经。可见他是经由佛陀一次的指导,就得利益,就解决问题。由此可知,一部经就够了,这是决定正确的。

现在我们没遇到佛,佛留下这么多经典,要依靠那一部才好,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困难的问题。佛好比是大夫,我们都是病人,遇到大夫为我们诊断用药,真的是药到病除,解决问题。现在大夫不在了,留下一大堆的处方(经典好比处方)。我们是病人,这处方要是用对了,病就好了。如果用得不对症,麻烦可就大了。佛法确实如此,经典的理论修行方法若与根机相应,这一生决定成就。若不相应,如同吃错了药,不但这一生救不了,还带来更大的麻烦。各位同修一定深有同感。何以见得?许多学佛的同修,未学佛前还好,学佛以后烦恼更多,愈学麻烦愈多;个人、家庭一大堆的麻烦都来了,那是药不对症,吃错药了。

克实而论,“法门”的选择是一件大事,但我们无能力亦无智慧。如同自己害病,大夫遗留一大堆的处方放在这里,却没人指导,这事情麻烦。要是碰碰运气,不太可靠,就像买奖券,想中特奖并不容易,没那么幸运。必须要依靠真正有修有学的善知识,帮助我们选择法门。然而,当今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多,一生未必能遇到,遇到了也未必认识他。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谦虚,你若问他;他回答“我不会,我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修持”。若说“我行,我有智慧,样样都行”,那不是真的。现今我们都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唯一可行的,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为现代人指示出一条明路,即是《大集经》上说的,“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无论依中国或外国的说法,我们皆是生在末法时期。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二千年以后,即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决定选修净土,老实念佛,决定成功!这是遵照佛的指示。有修禅成就的,也有修密成就的,那是极少的特殊根机,不是普通人。我们仔细想想,自己是不是特殊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可以尝试学禅、学密、或学其他法门。如果觉得自己的根性很普通,就老实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指示,是很有希望的。

老实念佛,没有不成就的,特别是读了净宗经论以后,仔细思惟研究,确实有道理。在一切法中皈依净宗经典,亦即在无量经典中,我们选择净宗“五经一论”。这六部分量都不多,足够我们一生受用,决不可轻视。其分量虽少,若细讲这六部经,十年也讲不完,所以依照此六部经修行就够了。“皈依法,我们就选择净宗五经一论”,非常踏实。

净宗学会成立时,于“缘起”里提出行门的五大科目,即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五项守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皆是净宗五经一论所说的。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时时与佛所说的话对照,若相应即是正确的,就没有做错、没有想错;若与佛所说相违背的,就是想错、做错了。我们真正抓住纲领,以此检点、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

“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义,六根清净,一尘不染。特别是净宗,著重修清净心。皈依誓词中,“皈依僧,众中尊”。“众”是指团体、社团。世界上社团有很多,小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佛告诉我们,学佛人的团体,在一切世间团体里,是最值得尊敬与赞叹的,因为它是“模范社团”,可以作为所有社团的榜样。它的特点,是社团每一分子都能和睦相处,是一个和合的团体。团体最怕不和,他们的想法看法很接近,“见和同解”,也就是建立共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