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一(2)

第二个、「了惑虚妄」 。了是明白,跟悟的意思一样。明白烦恼是不真实的。我们看二义,第一个 觉察 ,这两个是相对的。 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自觉,我们内心自身的觉悟

第二个、「了惑虚妄」。了是明白,跟悟的意思一样。明白烦恼是不真实的。我们看二义,第一个觉察,这两个是相对的。
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自觉,我们内心自身的觉悟是对治烦恼的,主要是对治烦恼的。烦燥恼动,障碍我们内心的寂静,障碍我们趋向于涅槃,所以叫做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烦恼比喻作贼,我们可能在三宝当中做很多的功德,我们拜佛、诵经、持咒,内心当中有一些寂静的功德,戒波罗蜜的功德、布施波罗蜜、乃至于般若波罗蜜、禅定波罗蜜的功德。但是我们跟人一接触的时候,起烦恼,贪、瞋、痴烦恼波动。我们前一段加行的用功,完全寂静的功德全部破坏。平常我们在一些烦烦恼恼的境界活动,也不知道什么叫烦恼。但是你在作定课的时候,你就会发觉,你随便起一个烦恼,这件事就不得了。有时候我们在用功当中,几天的功夫相应,只要你一个烦恼没有对治好,让它发动出来,你会发觉伤害力很大。就像说,你好不容易赚了很多钱,放在家里面,贼一来全部把你偷光了,你前面的努力完全白费了。你本来作的很好,身心寂静,法喜充满,你跟人家吵一架以后,你再来作,身也不寂静,心也不法喜,功德都破坏掉了,叫做「贼」。它能够破坏我们的功德,功德法财。
「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圣人能够觉悟烦恼的过患,也能够觉悟烦恼的体性。觉悟烦恼的体性是很重要的。就是了惑虚妄,我们修行,它是个心地法门,你了解你内心的本质,这件事情很重要。譬如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我们认为烦恼是真实的,我们一天起很多很多的烦恼,就疲于应付。当然烦恼一起来,就以持咒、念佛来对治。但是你又能够学习大乘经典,慢慢去体会,佛陀在经典上讲什么道理?我们是一个佛弟子,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是讲一些什么事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陀是在讲什么事情?佛陀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烦恼没有真实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你用这样的道理来照你的心的时候,你会发觉烦恼的本质是一种生灭相。当你能够觉察到这一点的时候,你修行就有办法。这个时候你说「佛道无上誓愿成」,你会讲的很肯定,不像以前,佛陀的内心清净,我内心那么多烦恼,我怎么敢说成佛呢?你虽然发这个愿,内心不决定。但是你能透过智慧,慢慢的去观察烦恼,原来烦恼这种生灭相它是不真实的。你内心的本质,原来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修行人,我觉得他能达到这种境界,虽然不能够马上断烦恼。但是他在修学上就跟以前不一样,他有善巧方便。譬如说,念佛有时候很顺利,佛号一句接一句,有时候就是烦恼一直出现。但是你要能够知道烦恼不真实,烦恼不能障碍你,烦恼就不能构成障碍。所以唯圣觉知,我们在修行当中,跟烦恼对治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烦恼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的坚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他会生起,然后会生灭,会变化,剎那剎那生灭。这是讲自觉。
什么是觉悟?就是觉悟烦恼不真实,觉悟佛性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部分,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众。
当我们慢慢的了解到我们内心的本质是清净的、是光明的,烦恼是如梦如幻的,它不能障碍我们,我们不随烦恼而转。这个时候我们会慢慢开始对治它,但是从大乘的角度,还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是被这个烦恼所系缚,随烦恼而转。我们的大悲心,利用种种的方便,或者是语言、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各是各样的方法,来帮助他们也能够觉悟。
「运无缘慈,度有情众。」这个地方是觉悟,对「所知障」。就是障碍所知的境界,无量无边法门的差别。
「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前面的觉察是破烦恼障,破我执;觉悟是破所知障,法执。我们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讲自觉。「法门无量誓愿学」,约觉他你要学习一切的法门才能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每一个众生根器不同。
最后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自觉觉它的工作作圆满了,这个就是觉行圆满。
佛法这个「佛」字,不管是什么宗派,禅宗、密宗、净土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说来说去就是要启发你自心的觉悟,你要自心不觉悟,谁也没办法。譬如你这个人,这件事一定要做,明明是一个会让你痛苦的事,你一定要做,谁也没办法,谁也救不了你。你一个人要颠倒,自己要跳火坑,佛都救不了你。所以说你自己要把心中的光明打开,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你一定内心当中有一个觉照的智慧出现。譬如说我们看六祖坛经,五祖要交法位,他要退位,要找一位新的祖师,看那一个人的觉悟最深。神秀大师说:「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个人觉悟的境界也不错,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这一念心经常的要擦拭。六祖惠能大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得知道,这两个人觉悟的境界浅深是不同,明显不同。一个人对内心的本质,他的看法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还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动。时时勤拂拭,你要擦到什么时候才会把无始劫的烦恼给擦干净呢?没有般若的方便,入道多辛苦。六祖大师的意境就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接照到第一谛的境界里面去,内心当中就直接跟真理相应。所以说五祖最后的选择是选给六祖大师,这是对的。佛者觉也。因为他们两个觉悟的意境是浅深的确是不同。而六祖大师所觉悟的比较合乎佛义,跟佛陀比较接近。什么是佛?就是要启发我们自心的觉悟,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明理,使令我们明白宇宙间的道理。我们明白道理以后,在做事就会有一个判断。譬如说,这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会得到快乐,对我来生会痛苦的,我会切断不能做。因为我明白还有来生,这个来生是由因果构成的。有一件事情我现在做,我暂时今生会有一点痛苦,勉强自己去拜佛、持戒、念佛,但是我来生会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安乐,我会勉强自己去做。别人就说你为什么会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明白道理,明白因果相续,生命相续的道理,所以明白道理是断恶修善的基础。这个地方为什么佛陀的功德很多,特别以「觉」做基础。因为佛陀一切的善法,就是从这个觉悟的根本所发动的。
「法」轨持义。「轨生物解、任持自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