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三(3)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这个时候我们了解空,就是了解权。但是当我们跟空性真实相应的时候,心中是没有语言文字的,那是一个「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那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个现量境界现前的时候,是没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了解空,就是了解权。但是当我们跟空性真实相应的时候,心中是没有语言文字的,那是一个「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个现量境界现前的时候,是没有语言文字的。譬如说,我们现在要从此岸到彼岸,要有船的接引,没有船谁也不能过去。但是你到彼岸的时候,就没有船。你到彼岸的时候,就不需要船。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去了解真理,很多很多的名言、语言文字的引导。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是没有语言文字相的。心中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的真实智慧才能够如实了解。
有一个禅师,他去见法眼文益禅师,看他的意思,他已经在山中修行很久了。他有一个境界,他希望请大善知识跟他印证,以心印心。他遇到法眼文益禅师的时候,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这个意境如何?禅师讲的都是内心的境界,他说我内心中,万里晴空,心中没有任何的乌云,那些乌云都被太阳给消灭掉,烦恼业障都被我消灭掉。我的内心万里晴空,内心的智慧就像一轮明月现前,你看我这个意境怎么样?法眼禅师是明眼人,就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没有到达山顶,还是阶下汉。当然古时候修行人很谦虚的,他马上跪下去说,请师接上阶。我还是阶下汉,请禅师引导我更进一步吧。如何突破呢?我现在碰到这个事,我不知如何突破,因为我觉得我已经到顶了。法眼禅师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月落后在来相见。等到你那个月亮下去以后再来相见。这句话的意思。当然谁跟谁相见啦,就是说你的心中有所得啊,我们刚开始在对治烦恼的时候,修不净观、修无常观。观照要现前的时候,一定是随文入观,心中一定有文字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时我们的观照现前,我们的观照为什么会现前呢?因为有文字的引导。我们有佛陀法语的引导,以这样的法语来观察世间,如梦幻泡影,这时我们的智慧才能够现前。这时的观照就像月亮一样现前,就把妄想暂时停下来。但是犹是阶下汉。因为在唯识学上说,带相观空。还是夹带语言文字的相貌,真正的空性现前的时候,不能够有文字的,任运现前。所以说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说你能对治的那个智慧,那个名言要消灭掉以后,才能够跟真理相应。带相观空的境界,当然过程是需要。你刚开始要依止这个船到彼岸,但是到彼岸以后,你那个船要丢掉。从佛陀的真实法义来说,法义的本身,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句话懂吗?我们刚开始是靠语言文字,但是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心中是离一切的戏论,没有语言文字。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必须假借因缘、譬喻、言词,来理解佛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这样的理解只是一个方便,真实有一天跟法相应的时候,那是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这个是把佛陀的权法的「意」跟「趣」说出来了。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实」佛的真实道理是什么呢?以下把「实」讲出来。
「所以者何?」佛陀所说的真实道理是什么呢?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陀出世以后,这一生作了很多的事情,各式各样的神通,讲了很多很多的话。这一切的事情是为了一个大事因缘,才出现于世。当然佛陀出世,不是展现自己的神通,展现自己的能力,是为了众生得度的因缘而出世的。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佛陀是什么大事因缘才出世呢?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为了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个大事因缘佛陀才出世的。佛的知见,相对的一个角度是众生的知见。「知见」这两个字是一个略说,我们心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简单的说就是知跟见来作代表,其实开出来是见闻嗅尝觉知。当然佛陀的见闻嗅尝觉知,跟众生的见闻嗅尝觉知是不一样的。佛陀的见闻嗅尝觉知是跟真如相应,凡夫的见闻嗅尝觉知是跟无明相应。佛陀不管用种种的因缘、言词、譬喻,转变众生的知见为佛的知见,佛陀出世的因缘就是这个意思。这当中有四个次第,开、示、悟、入,四个次第。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解释,是一个菩萨的四个阶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我们刚开始了解佛法,就是在十住。「住」就是于实相理如实安住。刚开始学习佛法,当然是文思,靠这语言文字的学习。「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从文字当中去理解道理。十住位的菩萨,他对于法义,主要是信解,仰信真如,从仰信当中去理解真如。十住位的菩萨是要专修的,要息诸缘务。多分是修从假入空观。就像小止观的前方便,息诸缘务、持戒清净、依止善知识、找一个寂静的住所,衣餐具足,在法义当中好好的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修止、修观。使令这一念无明的心,慢慢、慢慢的安住下来。这叫「住」。
进一步「十行」。经过前面十个阶位的安住以后,十住位的菩萨跟真如有点相应的时候,烦恼也淡薄了,自己的粗重烦恼也调伏了。这个时候他能体验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生起大悲心。「十行」就是大悲心生起利他的妙行。这时的菩萨就不是在佛堂用功,不完全是。他会拨一点时间,从空出假广度众生。所以叫做十行。他也能够施设一些方便,或者是用讲经的方式,或者盖一个念佛堂,引导很多人来这个地方共修,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使令众生能慢慢、慢慢的悟入真理。十行有利他的妙行,不像前面的十住,完全是自受用,自己用功的境界。经过十行的福慧双修以后,当然菩萨还会在进步,慢慢、慢慢他从历练当中,从十行到十回向。
到「十回向」,他就能够把前面利他的功德,作十回向。就是「回因向果」,把自己这些功德回向无上菩提,「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把他所有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成佛道。直接的趋向于佛道。我其他的那些小小的果报,我都不要。人天果报、二乘果报通通不是我要的。回因直接趋向于真实的果报,这约上求佛道。其次回自向他。他在修功德的时候,不只是自我庄严,他还考虑到无量无边的有情,还在轮回当中,他们还在颠倒当中。他愿意把他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早一点能够破迷开悟。回自向他,把自己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随顺于下化众生。前面的上求下化都是有为的功德,最后回事向理,把所有有为的功德回向不生不灭的理性。所以我们念所有功德以后就念一部【般若心经】,就是这个道理。把有为功德回向无生的道理。这个菩萨他虽然还没有跟真如理相应,但是他的功德经过这三种回向以后,就跟中道相似相应。【楞严经】上说,十回向的菩萨。你去挖井,挖的很深很深,虽然还见不到水,但是已经见到水气了,泥土已经湿湿的,水已经不远了。不像刚开始挖的时候,干干的。现在泥土有湿气了,水快要到了。虽然尚未见水,已有水气。十回向的境界就是这样。十回向到最后一念相应就是到十地。这个时候就真实的悟入真如法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