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 六(3)

伏灭诸我见。 我执我见就慢慢能够,个性就容易调柔善顺,不象过去那么刚强。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 它不但是伏灭诸我见,它是成佛的根基,因地,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顿超十地。这
伏灭诸我见。我执我见就慢慢能够,个性就容易调柔善顺,不象过去那么刚强。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它不但是伏灭诸我见,它是成佛的根基,因地,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顿超十地。这两句话是赞叹修习七重因果的功德。这个就是念众生恩,发菩提心的方法。
以上是修习菩提心的次第,有出离心,菩提心两个次第。
中国的《易经》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调伏烦恼,我们要象天体太阳的运转,每天自强不息。即我们应该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每天固定地起来拜佛,做定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来要求自己。但是面对一切有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面对有情就象大地一样,就不能以天为标准,就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大地,你丢好的东西它也帮你承担下来,你丢垃圾它也给你承担下来,它就是以一种慈悲的胸量来包容摄受一切众生。当然我们能够生起慈悲心,世界上的事情不会突然间无中生有,就是你每天把这个七重因果思维一遍,你的慈悲的胸量就会扩大。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时候会要求自己很严格,但是你对自己很严格的时候,你的个性也会很奇怪,孤僻,这个难免的。因为你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你也很自然地用这个标准要求别人,但是你这样你就破坏你的菩萨道。你当初出家的时候你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以七重因果来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性格能够关怀众生,包容众生。当然这个就是你在平常的时候在寂静的当中,念念的栽培慈悲的善根。
丙四,结示发心功德以劝修。
《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这是佛陀在《华严经》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佛陀讲到佛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包括法身,佛陀正报的身心,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乃至于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佛陀所成就的依报的功德。
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
这些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成就的,所以说这些功德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菩提心能够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
何以故?
菩提心有何等大的力量能产生这样的功德呢?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我们在行菩萨道,菩萨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在自利的时候,一个人在山中的佛堂拜佛、念佛、打坐,你自己可以调整自己,我欢喜打坐我就打坐,我欢喜拜佛我就拜佛,没有人能够障碍你,身心寂静安乐。但是你今天离开了佛堂,到众生尘劳的世界,你面对众生烦恼跟罪业的时候,你要在众生的污泥当中建立佛法,施设方便来教化他,这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众生的烦恼罪业会反弹给你,那么菩萨这个事他怎么能够做下去呢?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这个菩萨内心当中一定要有菩提心,否则他就做不下去。
一切的佛陀所有因地的菩萨行,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的。
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经论上说,有一个阿罗汉带一个小沙弥去托钵,小沙弥到大太阳下看到一头牛在耕田,这头牛已经很老了,很辛苦。他就起了一念慈悲心,众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受生死流转的苦,我有一天成就以后一定要广度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解脱痛苦。他动这个念头以后,阿罗汉说徒弟你走前面,徒弟走前面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吵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个性刚强。小沙弥看见以后在想,哎呀,众生的境界烦恼那么粗重,个性那么刚强,很难调伏的,算了算了,我还是一个人在山中好好修习空观,把空、无我、无我所,自己解脱也就罢了,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后师父说你到后面去。
托钵完了以后,徒弟就问师父,你一下子叫我到前面去,一下子叫我到后面去,这是怎么回事?师父说你一念的菩提心,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的菩提心是跟佛菩萨法界相应,所以我就请你走在前面,佛菩萨要走在前面,走在阿罗汉的前面。但是你退失了菩提心,凡夫的世界现前,到后面去。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你发菩提心跟不发菩提心有什么差别。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个人他在王族的地方出生,是一个王子,他以后要继承王位,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个王子他出生以后,对国家对社会完全没有奉献,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王族,你是一个大臣,你是一个宰相,你一生为公为众,为国为民,但是你最多只做到宰相,你不能做国王,难道你想篡位。你要想做国王,你必须投胎到皇宫的地方去。因为你不是王的种性。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你做很多的加行,你毕竟不是成就一个这样的因地。
佛法讲因果,就象《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个人不发菩提心他做很大的功德。譬如蒸沙欲成佳馔,无有是处。你拿沙去煮饭,用大火去烤,很大的功德,但是最后是热沙,为什么?沙非饭本。因为这个沙不是饭的因地,你这个沙煮了很久,就是一个热沙。煮饭要用米才能煮成饭,因为米是成就饭的因地。所以说呢,我们虽然表面上我在佛堂当中,我对众生什么贡献也没有,出了家以后就在这个地方打坐,诵经,修七重因果。不要小看,你念念之间已经成就一个成佛的种性,就象王子坠地一样。虽然你什么事都没做,但是你是一个王子的种性,只要你中间不退失菩提心,不中间死亡,你迟早要继承王位。
所以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因为未来的功德就从你现在开始生起,从修慈悲观生起。
所以《华严经》最后讲出一个偈颂:“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我们在佛堂当中一念的跟菩提心相应的功德,这件事情的功德是不可以称量的。世界上充满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众生,九界的众生集合大家的智慧来宣说、来赞叹都不能穷尽。菩提心的功德唯佛与佛才能穷尽,只有佛陀才能够讲清楚,菩萨都还不能讲清楚。你一念发菩提心都不得了,何况你依止菩提心所引生的种种的善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说,我们今天不发菩提心,我们偶尔也会起一念的恻隐之心,看到一只小狗,我们也会随手倒一碗饭给它吃。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看到小狗也会倒一碗饭给它吃,但这两个功德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不发菩提心的人,你随顺因缘,偈尔也会生起一念恻隐的慈悲心。你这样子的行为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倒一碗饭给它吃就是一个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可能让你今生或者是来生得到一点安乐的果报,得到一个糖果,吃完就没有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你倒一碗饭给狗吃,这样的一个善业,就是一个成佛的资粮,那是一个摩尼宝珠,不是一个糖果,善业就转成一种广大的功德。因为你的发心是有菩提心的摄持,那一念的发心不同,善业的力量就不一样。因为你依止菩提心所发动的善业,这件善业就变成一个广大的功德。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